品“三苏”家风 砺“清廉”政风
6月8日至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了解了眉山三苏生平、主要文学成就和家训家风,以及三苏祠历史沿革、东坡文化研究传承后指出,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并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加强家风建设,树立良好家风,夯实干事根基。
苏门三父子为唐宋八大家之三,正所谓“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然而,三苏父子为文、为政、为人,尤被后人所推崇,缘于“三苏家风”。“三苏家风”是三苏前后几代在家庭内部形成的“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为政清廉”的家庭风气,对家庭和个人有着积极启迪作用。广大党员干部要善于从“三苏家风”中汲取从政养分,清白做人、勤俭齐家、干净做事、廉洁从政,管好自己和家人,涵养新时代共产党人的良好家风。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学习“三苏”家风,弘扬清廉政风。
读书经世,奋发向上。“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三字经》中的这句话,说的是苏洵在二十七岁时发奋读书的故事;苏洵写了《名二子说》一文,勉励苏轼和苏辙立志勤学、奋发向上,告诫他们作文章“皆有为而作”“如药石必可以伐病”,还把苏家的南轩命名为“来凤轩”,作为儿子们的书房,营造良好学习环境。苏东坡从小就立下了“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的豪言壮语,一生废寝忘食、读书不倦,广泛涉猎诸子百家、经史子集,积累了相当深厚的学养,为之后取得的卓越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党员干部,要继承苏东坡的好学精神,学“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悟“以真为魂”的为官之“道”,做“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时代新人。要始终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不断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前辈学、向群众学,学会联系实际学、带着问题学、及时跟进学,通过深入学习夯实理论基础。进一步坚定信仰信念信心,提振干事创业能力本领,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大任的栋梁之才。
孝慈仁爱,以民为本。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出身于平民之家的苏东坡,在青年时期就确立了为民请命的民本情怀,写下“民者,天下之本”的诗文,这也是他一生笃行的从政理念。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他始终心系天下苍生,卓有成效地为百姓办了许多实事好事。他先后在徐州抗洪、惠州引水、杭州修堤、儋州办学,始终关心民生疾苦,尽力为民多办实事好事。俗话说:“孝门出忠臣。”党员干部要传承苏东坡的爱民精神,学“谁凭阑干赏风月,使君留意在斯民”,悟“以民为本”的为官之“道”,做心系百姓的时代新人。要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常怀为民之心、常听为民之言、常思为民之策、常兴为民之举、常记为民之托,依民之愿、受民之请。时刻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树立“为民造福”的政绩观,坚决不“当官做老爷”,将群众的“小事”当作大事要事,紧密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为政清廉,干净做人。苏轼在《记先夫人不发宿藏》的文章中讲述了母亲程夫人教育子女不取外财,不贪他人之物的故事,在《六事廉为本赋》中写到“功废于贪,行成于廉”,他认为,功业毁废于贪婪,德行养成于廉洁,为官从政以廉为先,为官之道以廉为首。苏轼历任开封府推官、杭州通判、翰林学士承旨、礼部尚书等职,不管身居何职、身处何地,都把“非义不取,为政清廉”作为行事做人准则。党员干部要恪守“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为官底线,勤掸“思想尘”、多思“贪欲害”、常破“心中贼”,涵养甘清苦、淡名利、尚廉洁的良好品行,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要强化红线意识、树立底线思维、筑牢廉政“堡垒”,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心存敬畏、手握戒尺、严格自律,自觉做到慎始慎终、慎独慎微、勤于自省、自警、自励。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以千家万户的家风家教建设,推动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