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身边的历史讲“活”?看看讲解员怎么说
这个暑假,我们的讲解员并没有休息,在马不停蹄的为自己充电,为展厅正式开馆做准备。
全社会掀起博物馆热
"讲解员"成热门标签
“历史”“博物馆”成为这两年的热门词,大家走进博物馆的热情空前高涨。同时,观众们已经不满足于观展,在过去看来高难度的展览讲解工作,成为公众乐于参与的一种体验,越来越多来自社会各界的历史爱好者加入志愿讲解员队伍,表达自己对历史的喜爱,分享自己对历史的感悟。在这个暑假,“听我说前门传讲团”增加了很多新面孔,尤其是中小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
成为讲解员源于兴趣
专业能力是支撑
8月上旬,“听我说前门传讲团”邀请首都博物馆宣教部讲解主管刘萍老师,为学生讲解员、成人讲解员分别开展了两期专项培训。
作为首都博物馆的金牌讲解员,刘萍老师以专业扎实的讲解功底,风趣幽默的讲述,用她18年来的讲解经验,带给讲解员们的不仅是专业技巧:仪态、发声、表情、礼仪,更多传递了对讲解工作的热情与坚持。
刘萍老师说:“当你熟练了讲解内容之后,讲解就是一种享受”。大多数志愿讲解员是源于兴趣来到这里,但是当大家走进来就会发现,要想把展览讲好,不仅需要与专业讲解员一样的能力,更多了一份志愿服务的社会责任与奉献精神,最关键是对讲解真正的热爱,才能讲得好,调动所有的激情,让所有人知道北京地下城的存在。
讲解身边的历史
讲出共鸣感
“爷爷奶奶当年就挖过防空洞”“我们80后的孩子都经历过冬储大白菜”这些北京城的历史刚刚过去几十年,就发生在讲解员身上、发生在讲解员的家人身上,讲解员在每次的讲解中,都会生出一种共鸣感。北京城的历史、家庭的历史,在这里的讲解中实现融合,在讲解中揭开尘封的历史,就像讲自己家的故事。
“别看我小,但是今天我要讲的是爷爷奶奶、和我爸爸妈妈他们小时候的故事——大白菜的故事,白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吃到,但是你们知道吗?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刘萍老师从小讲解员的角度给大家做示范,讲出自己所理解的历史。在这些讲解里,见证了三代人的经历。一位小讲解员家长说:“希望孩子在这里能增加一些历史底蕴”,这些历史并不遥远,只要稍加引导,就可以带给孩子们以历史的真情实感,传递前人的生活经历。小讲解员们的成长变化,就像完成了一次“家庭教育”。
身份转变带来的变化
意味一份着责任担当
对于孩子来说,在陌生的公众面前,从说话声音很小、怕老师点名的小讲解员,终于勇敢的站到了台上,在刘萍老师的教导下,敢于在陌生的公众面前开口讲话。这不仅是对自我的挑战,更是一种身份的转变,成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担当的学生。
在刘萍老师看来,孩子们有很多兴趣爱好广泛这很好,学钢琴、学舞蹈,但是作为最最一项基本能力——表达能力非常重要,是孩子们可以受用一辈子的能力,同时,讲解的过程,也是对历史的深度理解与解读。
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
创作自己的讲解词
全民众志成城挖防空洞的史实,参加培训的大多数学生讲解员是第一次听到,如何让孩子们理解“众志成城”的深挖洞精神,并且在讲解中传递给观众?我们找到了答案:在现代语境下找到关联。
讲解员们观看了挖洞人采访视频,听当年的挖洞人讲述挖洞故事。当年北京市民自发拿出家里的工具,全民众志成城,在艰苦的条件下,挖出了保护民众、工程庞大的防空洞,应对战争的威胁。
众志成城的精神,流传到今天依然是我们强大的力量来源,全国人民抗击疫情,正是当年众志成城精神的再现。在培训后,学生讲解员们结合培训中所讲的技巧与历史,创作了“我所理解的众志成城”讲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