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的路上 续写“国防绿”的荣耀 —— 记北京市国防动员办公室选派驻村第一书记陈付忠
陈付忠(左)到田间查看农作物生长状况
陈付忠(左)与村民一起清理雨后街道
2025年7月29日中午,暴雨过后,太阳出来了,看着东学各庄村的村民们都安然无恙,陈付忠紧绷的心终于放下来了。陈付忠是北京市密云区太师屯镇东学各庄村第一书记,为了保证村民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他和村两委干部始终与村民们在一起,守着村民转移,迅速开展防汛措施,守护了全村安全。作为一名退役军人,身着戎装时,陈付忠坚守保家卫国的使命,脱下军装时,他依然怀揣军魂,为国为民的使命始终没有变。临近“八一”,他用行动亮出不变的军魂,用一颗为民的心诠释了“国防绿”的光辉……
寻找发展方向 把村里的弱势变强项
陈付忠退役后投身国动(人防)事业,2024年,他被北京市国防动员办公室选派为驻村第一书记。“说实话,当时得知这个消息时,自己还有点忐忑,因为不管是在军营还是在国动(人防)事业,对我来说都是比较熟悉的环境,而成为驻村第一书记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岗位。”谈起当时的情景,陈付忠记忆犹新。
陈付忠深知,面对困难只有勇往直前才能跨过去。2024年春节刚过,天气依然寒冷,陈付忠肩负着领导的嘱托,带着村民们的期盼出发了。他驱车130多公里,来到北京市密云区太师屯镇东学各庄村担任第一书记,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开启了乡村振兴的征程。
东学各庄村地处北京东北端,与河北省兴隆县毗邻。全村9000亩的土地上,山场林地占4571亩,耕地仅801亩,其余多为山地,地形条件复杂。日常,村民主要种植玉米、板栗、红薯等农作物,但由于山区自然条件限制,种植规模难以扩大,再加上销路狭窄,农产品销路不畅,导致村集体收入少,是北京市经济薄弱村之一。
面对眼前的困难,身为退役军人的陈付忠,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头被彻底激发。他开拓思维认知,“有时看起来的弱点,从另一个方面看可能是强项,东学各庄村良好的自然环境是对发展的制约,但也可能是村里宝贵的‘金山银山’”……于是,陈付忠从规范支部建设入手,严格落实各项制度,与村 “两委” 班子成员坦诚相见,深入交流,耐心倾听村民的心声与诉求。经过多轮深入研讨,确立了“党建引领,经济与民生协同发展” 的工作思路,明确了东学各庄村的新发展方向。
有了发展方向,陈付忠带领支部成员迅速行动起来。他积极联系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汽车学院,成功签订了共建协议,在思想交流、党建合作、精准帮扶及资源共享等方面达成深度共识,为村子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他们与中国节能协会节电与绿色电能委员会深入座谈,看到了依托当地绿色生态优势,发展绿电的可能性,为打造零碳示范村开辟了全新路径。于此同时,陈付忠带领团队前往承德兴隆润达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种植基地考察,并就中草药材种植的土壤适应性、气候条件及林地资源利用等问题,与专家进行深入探讨,努力探寻东学各庄村特色产业发展新举措。
心系村民安危
时刻冲锋在一线
2025年7月27日夜间,密云地区突发暴雨,雨势迅猛,短时间内降雨量急剧增加。太师屯镇东学各庄村前的河道水位迅速上涨,形势十分危急。
陈付忠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行动起来,紧急组织村两委干部开展工作。他们挨家挨户仔细排查险情,不放过一个可能存在的危险角落。面对不断上涨的水位,大家心里都明白,转移群众刻不容缓。陈付忠和村干部们分工明确,有的负责通知村民,有的帮助村民收拾重要物品,有的则在危险区域设置警示标识,提醒大家不要靠近。在他们的努力下,260余名群众被安全转移到了地势较高、相对安全的地方。在那紧急的关头,为了第一时间动员村民转移到安全位置,陈付忠干的最多的有两件事:一是说话,二是走路。“当时就是扯着嗓子不停地说、不停地喊,同时不停地奔走。”陈付忠说。好在最终村民们都提前转移了。
为了更好地开展救援工作,保障村民的基本生活,7月28日,陈付忠积极向北京市国防动员办公室汇报灾情,办领导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及时提供了雨衣、雨鞋、帐篷,手电以及蜡烛等应急救援物资。这些物资对于东学各庄村来说,犹如一场“及时雨”,极大地鼓舞了村民克服困难的决心,让大家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灾害中感受到了温暖与力量。
在陈付忠和村两委干部的不懈努力以及各方的大力支持下,东学各庄村成功渡过了此次难关,村民们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这背后也离不开陈付忠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与村民建立起来的信任。
记得那是2024年7月24日,北京密云区遭遇强降雨,雨水从山上倾泻而下,一时间村内积水严重。雨势刚刚减弱,陈付忠就接到村民程阿姨的求助电话,称家门口堆满淤泥,无法出门,房子西侧的小桥也被洪水冲塌,严重影响出行。陈付忠与村书记程小雷立刻赶赴现场查看情况。随后,迅速组织相关人员统计全村受灾情况,召开支委会,研究灾后恢复建设事项。他们第一时间对程阿姨门前的小桥进行修复加固,同时组织村民共同清理淤泥。考虑到长远安全,村委会决定对全村路面及胡同进行硬化处理。施工过程中,陈付忠也坚守现场,及时化解各种矛盾,确保道路铺设工作顺利推进。凭着这种实干精神,以及雷厉风行的军人作风,让陈付忠取得了村民认可。他遇事不躲,冲锋在前,一心为民办实事的决心更赢得了村民的赞誉,这也为成功渡过2025年7月的这次强降雨危机打下了基础。
把村民的家里事当自家事办
如今,陈付忠走在村里,村民都会主动和他打招呼,谁家有困难也会主动找上门,陈付忠也把村民的家里事当自家事办。
为拓宽村民参与乡村事务管理的渠道,提升基层治理的精准度和精细化水平,陈付忠创建了每月“群众议事日”制度。组织党员代表、群众代表围绕邻里纠纷、乡村建设、产业发展、环境卫生、困难诉求等议题共同商讨,真正实现群众事群众议、大家事大家定,极大地激发了乡村治理的新活力。
如何让“家里人”的腰包鼓起来,是陈付忠一直努力的方向。陈付忠采取 “走出去与引进来” 相结合的策略。他充分利用团市委打造的 “走进社区邻里节” 活动平台,拓展农产品的线下、线上销售渠道。炎炎夏日,在北京市西城区广宁公园,陈付忠热情地向游客介绍东学各庄村的优质农产品;金秋时节,他与支部成员奔赴顺义沙峪镇人民公园、昌平区兴寿镇辛庄村社区青年集市,推广鸭梨、蜂蜜、大枣、板栗等特色产品,让更多村外人了解到了村里的特产。他还与石景山景阳天昊投资管理公司达成合作协议,为农产品打开了新的销路。
此外,陈付忠借助太师屯镇 “第一书记联盟” 的资源优势,多次与市经信局、中小企业办沟通对接,成功促成中国网 “电商助农” 直播项目在太师屯镇落地。2024年9月4日,陈付忠走进中国网直播间,为镇里的嘎嘣脆大枣、金黄小米、板栗、鸭梨、蜂蜜等特色产品代言,直播当天点击量飙升至260多万,为农产品走出大山搭建起了广阔桥梁。
今年3月18日,中国医学科学院教授祁建军、丁万隆与陈付忠等驻村第一书记来到田间地头,对当地气候、土壤条件、林地资源等进行深入探讨。经数据分析比对,发现此地适宜中草药黄精种植。
黄精作为传统的药食两用中药材,市场需求递增,发展前景广阔。陈付忠与太师屯镇的其他驻村第一书记敏锐捕捉到这一发展机遇,先后前往北京大兴、河北兴隆等地,就林下中草药种植的品种选择、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等内容进行调研,并撰写了《密云区太师屯镇乡村振兴之林下经济黄精种植调研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建设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得到了镇领导的高度肯定。
新的岗位,新的“战场”。在密云乡村振兴的路上,陈付忠怀揣着一颗军魂,双脚深深扎根于泥土,汗水尽情挥洒在田野,书写出乡村振兴的新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