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国防情怀融入青春年轮 —— 第二届北京市全民国防知识技能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的自述
我叫迪力夏提,是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的一名学生。回首即将过去的2024年,我最难忘的是由自己带队的北京理工大学代表队,在第二届北京市全民国防知识技能大赛中荣获高校组团体一等奖。虽然大赛结束几个星期了,但同学们还经常谈起比赛中的点点滴滴,因为这项活动进一步把国防情怀融入我们的青春年轮。
我是一名退役大学生士兵,今秋上映的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中讲述的一支英雄部队——原第63军188师,就是我所服役部队的前身。加之我参加过第一届大赛,积累了一些经验,学校便安排我担任参赛代表队的队长。
一开始,我以为学校武装部会从退役大学生士兵中指定人员组队参赛。首都40多支高校代表队强手如林,找当过兵的学生组队胜算更多一些。我校现有退役大学生士兵几十名,这样选拔人员组队更简单快捷。没想到,武装部面向全体同学组织发动报名,200多名同学踊跃报名,最终参赛的8名队员中,6人没有当兵经历。
大赛设置知识、技能两大竞技项目。“每一名参赛队员都要全面增强国防素养。”按照这个要求,知识组在模拟比赛时,技能组同步学习理论知识;技能组在练习攀越障碍、医疗救护等本领时,知识组一起体验。
赛前100天的强化训练,至今让我们记忆犹新。在不影响学业的前提下,知识组的同学把1600多道理论题的内容烂熟于心,做到无论怎么问,都能对答如流;技能组的同学依托北京市人防综合训练基地,练就连续高标准完成匍匐运送物资、协同穿越管道、轻武器射击等多个课目的硬功夫。
在那段挑灯夜战、汗流浃背的日子里,队友们互相加油鼓劲,没有一人叫苦叫累,全身心沉浸在遨游知识海洋的愉悦感、练就国防技能的成就感之中。细想起来,队友们乐于接受挑战、勇于提升自我的健康心态,与学校常态开展的国防教育密不可分。
北京理工大学的前身,是我们党在1940年创办的延安自然科学院,1952年成为新中国第一所国防工业院校。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学校国防学科影响力持续扩大,一些学科居于全国高校前列。新生入学的第一课,是由学校党委书记讲述北理工“延安根、军工魂、领军人”的红色基因和光荣传统,引导同学们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走进校史馆,前辈们献身军工事业、服务国防建设的事迹感人至深、催人奋进;漫步校园,退役坦克、步战车、高射炮等武器装备赫然映入眼帘,仿佛昭示着莘莘学子奋斗的目标、前进的方向。
作为一所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我校定期组织军事运动会、定向越野、国防知识竞赛等活动,让我们感到国防教育很有趣、很有意义。校园里各种与国防相关的社团组织也颇具特色。比如,由退役大学生士兵组成的“鹰隼之家”,名称来自梁启超所作《少年中国说》中“鹰隼试翼,风尘翕张”,通过现身说法面向同学开展征兵宣传,效果很好。对于很多同学来说,学习掌握国防知识技能已是融入日常生活的一项任务和习惯,热爱国防事业已成为日用而不觉的一种理念。
大赛中参赛队员火热比拼、全场观众欢呼加油的场面仍历历在目。我和几名队员都有一个切身体会,这就是参加这次大赛的最大收获,不是赢得多少鲜花和掌声,而是深刻地认识到,国防不是纸上谈兵,参与国防建设必须以过硬的本领作为支撑。作为在校大学生,必须珍惜韶华、刻苦攻读,凭借优异的成绩、渊博的学识和勇攀高峰的精神,弘扬学校光荣传统、助力新时代国防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