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广播103.9听天下9月14日报道“不重视‘人民’的防空,咱们党坚决不搞!”

2021-10-15 17:00:00 1039听天下微信公众号 文/秦雅楠


播讲人:郭炜

节目编辑:秦雅楠 程涵 

小剧场配音:田洋 韩建强


        话说在1931年2月,第二次反“围剿”期间,时任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的毛泽东正在和工兵战士们聊天,战士们有些小情绪,觉得自己一直在挖地,成天和石头疙瘩、黄泥块打交道,他们也是革命战士,也想捞个仗打打。
      毛泽东听到这些话,笑着说:“白龙马是海底的小白龙,虽然本领小小,却心甘情愿变成白马,驮着唐僧去西天取经,一路上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取回真经,使唐僧师徒立地成佛。白龙马这种不计名利、埋头苦干的精神,是值得学习的,依我看,你们工兵也应该做红军的一匹骏马,驮着革命走向胜利啊!”


图片

战争时期的人防工作


        这些工兵战士在挖什么?为何这些与石头、黄泥打交道的工作,会有“驮着革命走向胜利”的奇功呢?其实这个故事,是咱们党早期人防工作的一段剪影,这里面还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欧洲始建造 人手一个洞


        所谓“人防”,就是“人民防空”的简称。听这个名字相信很多朋友也能理解,这“人民防空”,就是把群众动员和组织起来,预防敌方的空中袭击,消除空袭带来的后果。
      这其中采取的诸多措施和行动,比如说观察敌方战斗机、对飞机活动进行预警、挖防空洞、组织人员撤离等等,就简称为“人防”。因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不可或缺,所以国外也把它叫做民防。


图片

防空听音雷达


        要说民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德国飞机对英、法等国实施空袭。挨了德国不少狂轰乱炸之后,英国被“炸”出了一个独立的防空指挥机构和专门的防空部队。这些人负责对市区实行灯火管制、构建防空洞、建立空袭警报系统,这给后来的人民防空搭建了宝贵的框架。
      一战结束后,欧洲依然笼罩在战争的阴云里。咱中学历史课本里也讲到过,法国元帅斐迪南·福煦,在 《凡尔赛条约》签订后愤怒地说:“这不是和平,这是二十年的休战!”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当时的欧洲人民确实相当于坐在一个不知道啥时候就爆炸的火药桶上,所以,战争虽然结束了,民众的防空工程非但没有完结,反而在一战结束的二十年里急剧扩张。
        当时英国只要是排得上号的城市,都建设了大量掩蔽所、防毒室,基本做到了“人手一个洞”,保证飞机轰炸的时候这些城市居民都有地方可以藏。

图片

英国二战时期防空洞


        法国也大量建设掩蔽所,光巴黎一个城市就建了2万多,据说这些掩蔽所能藏170万人,巴黎三分之二的人口躲进去是妥妥的没问题。不过后来二战时期法国投降得太快,这些掩蔽所压根儿没派上多大用场,这就是后话了。
      欧洲的民众防空建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已初见框架,那么咱们国家又是何时开始人防工作的?这其中又有哪些故事呢?


早有预料 防空部署初开展


      其实,咱们国家的人民防空起步也不算晚,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有了雏形。咱开头提到的故事,就是第二次反“围剿”期间,工兵战士们挖掘防空洞时发生的。
      1931年11月7日,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举行,国民党方面收到消息,命令飞机轰炸大会会场。


图片

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


        大概早上八点多左右,敌机飞到了瑞金山顶,可是放眼望去,瑞金城内外一片安静,街道树林全都没有人聚集,最后,实在找不到大会代表的国民党飞行员朝瑞金县城和附近郊区盲目地丢了几颗炸弹,便掉头飞往福建长汀。
      在那里,他们找到了一个看上去像是大会会场的地方,砰砰砰又是一通炸弹丢下去,将下方炸成一片火海。随后,自认为已经完成任务的国民党飞行员拍拍手,满意地打道回府了。
      结果您猜怎么着?跟您说,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代表,一个没炸着!原来,红军预计到国民党会派飞机来捣乱,早就做了部署,庆祝“一苏”大会的红军阅兵典礼天不亮就已经举行,太阳升起那会,阅兵典礼已经圆满结束,大伙按照预定方案迅速疏散,红军检阅台也披上了防空伪装。


图片

“一苏”大会会场


         国民党飞行员8点钟才“姗姗来迟”,自然啥也没找着。倒是被提前设置在长汀的假会场迷住了双眼,做了一通无用功。
      敌机飞走之后,时任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主席的毛泽东拍了拍身上的泥土,对一旁的朱德等人说:“这次会议的防空措施是正确的,如有一个会议代表出现问题,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现在,苏维埃中央政府成立了,防敌空袭的形式将更加严峻,我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坚决反击敌人的猖狂进攻。”
      后来的事果然如毛泽东所预料的那样,国民党不仅三天两头来轰炸中央苏区,甚至连毒瓦斯这种缺德冒烟的东西都用上了。


图片

国民党进行飞机轰炸


        为了应对这些情况,红军的军事院校特意增设了防空科目,培养防空防毒人才,还在苏区开设宣传,把老百姓组织起来加入防空队伍中。
      您今天要是去瑞金旅游、参观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还能看见一些土枪土炮,那就是当年遇见空袭时给老百姓示警用的,甚至还有土制的防毒面具和护目镜。
      据说1958年那会,瑞金开始文物征集工作,还从群众手中收到20多份当时防空处印发的《防空防毒知识》的小册子。
      1933年12月,毛泽东在《长冈乡调查》中有这么一段话:飞机来了不要乱跑;挖飞机洞,可以几家合挖一个;每村一个号炮所。


图片


        这里简单解释一下,号炮,就是军队里用来传达讯息的火炮。“每村一个号炮所”,就是为了给苏区发空袭警报用。这是今天能找到的、咱们党领导下的苏维埃政府对人民防空做出的首次指示。


忽视人防 教训惨痛


        也许跟今天比,这些人防措施显得有些简陋了,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能否充分团结、发动老百姓,对防空工作的成效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这话又是从何说起?
      熟悉近代史的朋友都知道,日军侵华之后,动用了不少飞机对咱们的城市进行轰炸。当时,国民党政府也成立了一些负责防空的机构,也在南京组织过演习。
      但当时国民政府动员群众的能力嘛……用咱们今天的话讲,只能用“非常拉胯”来形容,绝大多数老百姓压根不懂防空知识。
      结果1940年后,日军集中了主要的在华空军,对当时的“陪都”重庆进行了旷日持久的大轰炸。大轰炸期间,重庆的房屋损毁超过一半,两万多人失去生命。


图片

遭受轰炸后的重庆


        尤其是1941年6月5日晚,日军为了吓唬国民政府、动摇抗战决心,出动了24架飞机,对重庆狂轰乱炸了5个多小时,您想想,到处都是飞机的轰鸣声、爆炸声和冲天的火光,国民政府又没有组织有效的防空科普和疏散,老百姓能不慌吗?
      慌乱之中,大量民众涌入十八梯大隧道,直到洞内人数超出正常承载量的十几倍,见洞中人多了,管理隧道口的宪兵居然把栅栏门锁了起来,禁止市民在空袭期间出入隧道。
      结果洞内空气流通不畅,加上天气闷热,数万平民在防空洞内窒息死亡,酿成了震惊中外的“大隧道惨案”。可以说,“人民防空”徒有“防空”,不注重“人民”,教训是极其惨痛的。

图片

重庆大隧道惨案


        到了西柏坡时期,国民党自感大势已去,对我党中央机关的轰炸就比“一苏”大会时更加疯狂了。甚至那个时候,中央领导人无论到哪里落脚,都要挖一处防空洞,以备不时之需。
      1948年,毛泽东一行来到了河北省晋察冀军区所在地,住在了城南庄一代,当时就遇上这么一件事:5月18日,先是一架敌机在城南庄背面活动,不久后,两架敌机竟然直接飞到了城南庄上空,时任华北军区司令员的聂荣臻嗅到了危险的气息,赶忙向毛泽东的房间跑去、让他赶紧进防空洞。
       然而,对国民党敌机已经习以为常的毛泽东反而跟聂荣臻开起了玩笑:“不要紧,没什么了不起,无非是投下一点钢铁,正好打几把锄头开荒。”
      见毛主席不愿意走,聂荣臻和警卫员不由分说,把主席往担架上那么一架,一溜小跑地将他抬进了防空洞。


图片

毛主席和聂荣臻合照


        结果,大家前脚刚进防空洞,后脚敌机的炸弹就落了下来,屋内的门窗、暖水瓶、鸡蛋被炸得四散飞扬,这可真是险到了极处。
      事后,聂荣臻在回忆录中写道:“从轰炸的情况来看,敌人不但知道毛主席来到城南庄,还知道毛主席住的地方。所以,我怀疑有奸细。”
      那奸细究竟是谁?又是用何种形式出卖情报的?虽然保卫部门查了又查,但这事始终没有头绪,这可愁坏了保卫部门的工作人员。
      一直到开国大典都结束了,公安人员清理保定市特务档案时,谜底才被揭晓——工作人员在堆积如山的电报里,发现了刘从文的名字。
      刘从文曾经是晋察冀军区司令部的司务长、就是负责部队里伙食等后勤工作的士官,他被收买进了特务组织,出卖了毛泽东所在位置的情报。


图片


       1950年9月,刘从文在审判后被执行死刑,这一次的空袭悬案才算是划上了一个句号。


以史为鉴 人防从未懈怠


         新中国建立后,来自空中的袭击依然没有结束。那么,在新中国建立初期、一穷二白的情况下,要怎样才能把人防工作做好?
      1956年,毛泽东听取了国内重工业各部门的工作汇报,虽然当时咱们的各个部门也是刚刚起步,到处都需要用钱,但毛泽东仍然说:“地下防空室,这笔钱不能省。”
      几年之后,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又强调:“老百姓怎么办?就是每个房子都挖个洞,自己挖,平时当仓库,藏东西,战时飞机来了当防空洞。”


图片

抗战时期的防空洞


        甚至不同地方的施工难度不一样这种事,他都考虑到了:“有的地方,地下水位高,不允许挖得很深,能挖三尺就三尺,五尺就五尺。……今天挖一点,明天挖一点,就成了。当然,也要搞个计划,搞点简单设计,帮助解决点工具。挖出的土方如何处理,也得有个办法。一家挖一个洞可以,几家挖一个也可以,有什么了不起?”
      这时候有人提出来,全民挖防空洞,咱以前也没干过,要不要先北京搞个实验、看看效果,但毛泽东却坚定地说:“不,各大城市都开始搞。”
      上世纪60年代末,珍宝岛冲突爆发后,中苏关系降至冰点。当时,苏联在边境线上集结了一大堆飞机坦克和先进导弹,明摆着是针对咱们国家。


图片

珍宝岛冲突


       “老大哥”变成了“新沙皇”,咱们应该秉承一个怎样的战略,才能保证中华民族的长期生存和发展呢?
      最终,经过深思熟虑,毛泽东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战略思想。喜欢明史的朋友可能觉得这段话很亲切,没错,咱们当时这个战略,正是从儒生建议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里得到的灵感。
       只不过朱元璋那个年代,主要依靠城墙防守敌人,到了新中国成立后,“高筑墙”已经没什么意义了,鉴于咱们国家没少受到脑袋顶上的飞机威胁,所以才改成了“深挖洞”,依靠防空洞保证老百姓的生命安全。


图片


         至于“不称霸”,那更是咱们新中国成立以来秉持的基本国策,咱们向来不靠殖民掠夺发不义之财,讲求和其它国家一起发展、共同致富。用“不称霸”来概括,还是很恰当的。您看,多读史书、以史为鉴是不是挺有用的?
      改革开放后,虽然大基调是和平发展,但咱们国家对人防的工作可一点没懈怠。几乎每任领导人都要强调:人防工作要和城市建设结合、是国家的大战略。
      毕竟在当今这个世界,咱们只有有准备、不怕战,才能保住当下来之不易的和平,您说对吗?


图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