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北京五环路以外区域试鸣防空警报相关报道(五)
既拉响警报 又联动演练
——全民国防教育日期间人民防空工作扫描
9月18日,是我国第21个全民国防教育日。期间,各地人防部门主动找载体,靠上去做工作,既按照惯例试鸣防空警报,又创造性开展配合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警报器不再独自鸣响——
预警信息发布渠道越来越多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防空警报一般是由安装在楼顶的警报器发出。然而9月18日,广东省珠海市、浙江省杭州市、江西省赣州市等地许多群众发现,正在收看收听的电视、广播节目信号突然中断,与室外的警报器同步以图像、声音等形式发出警报,一些居民的手机也同一时间收到警报提示信息。
“近年来,城市的高楼大厦越来越多,电磁信号也日益复杂,防空警报覆盖范围受到影响,迫切需要运用多手段发布预警信息。”江西省人防办综合处副处长刘娟介绍说,一些地方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路,将人防部门接入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实现网络、广播、电视等多种传播手段一键式发布,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人防预警报知渠道。
“世界防空袭史告诉我们,战时预警信息发布必须分秒必争。”不少人防部门领导表示,他们将不断拓宽预警信息报知渠道,确保一旦险情来临,能够让广大群众第一时间获取预警信息。
线上线下同时发力——
人防宣传丰富多彩
结合防空警报试鸣开展人防宣传教育,更能让受众入脑入心。鉴于此,人防部门在宣传教育方面费了不少心思、下了很大功夫。
江苏省南京市人防办通过微信公众号等网络信息平台,不仅详细介绍预先警报、空袭警报、解除警报的辨别方法,而且将3种警报的声音录制下来挂到信息平台,供用户试听、比较。广西南宁市人防办借助教育、医疗、交警、文化旅游、应急管理等几十家单位的信息平台,同步发布警报试鸣通知和人防常识,使宣传教育覆盖面大幅度增加。
北京市人防办以动漫视频、精美图表等形式,介绍全民国防教育日的主题,受到广泛关注。安徽省合肥市轨道交通线上6000余块屏幕同步播放人防公益宣传片,每日滚动播出100次,持续2个月。多个地方还以应急包等防护物品为奖品,开展人防知识网络有奖竞答活动,提高宣传教育吸引力。
在严格遵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规定的前提下,不少地方开展了人民防空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等线下宣传教育活动。在许多城镇的公园、广场、繁华街区,条幅下、展板前,讲解防护器材使用方法的人防工作者吸引了大批市民的目光,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
指挥员与居民齐上阵——
防空袭演练要素齐全
9月18日上午,广西区、市、县三级人民防空指挥部同步参加防空警报试鸣活动,南宁、玉林、百色、贺州等市还组织学校师生开展相关演练。
与此同时,上海市226万多人参加防空袭疏散演练。这次演练从发布预警信息、组织人员疏散、进入人防工程,到清点人数、医疗救护、物资发放,再到消防灭火、高空及地面伤员转运、泄漏管道堵漏等内容一项不落。像上海市一样,云南省昆明市、大理州以及湖北省宜昌市、荆州市、黄冈市等地,也开展了要素齐全的人民防空行动演练。
“战时人民防空行动包含组织指挥、通信保障、人员和目标防护救援、消除空袭后果等多项内容,平时开展行动演练就要做到前后贯通、上下联动。”广东省广州市人防部门工作人员介绍说,考虑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因素,“羊城天盾-2021”城市人民防空演习减少了人员规模和密集型活动,但主要环节不减、关键步骤不少,主要目的就是让参演人员熟悉和掌握战时人民防空行动的程序和方法,确保一旦遇到情况,能够快速应对、妥善处置。
“民防地图”成为好向导——
科技产品助力群众防护
9月18日,上海市民防办上线的“民防地图”APP,让参演居民眼前一亮:有了它,困扰大家多年“防空警报响起后往哪里躲”“最近的人防工程在哪里”等问题迎刃而解。
上海市民凭借个人手机登录微信、支付宝“随申办市民云”,或者“上海民防”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即可进入“民防地图”。“民防地图”汇聚了人防工程、应急避难场所、人防宣传教育场所等设施信息,根据用户需要,提供查询定位和导航服务,引导用户快速进入安全地带、目的地。
与上海市一样,广东省广州市也在演练中推出智能分析人口疏散系统,打通了人防指挥和人员疏散的“最后一公里”。该系统依托公安、民政、住建等行业相关数据,具备社区人口、人防工程等数据的实时查询和统计分析功能,能够针对特定对象快速生成疏散示意图,为广大市民提供防护信息共享平台。
此外,浙江省杭州市、北京市海淀区等地,也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等,组织研发出“科技范儿”十足的应用程序,推动人民防空行动准备向信息化、智能化迈进。
上图:全民国防教育日期间,重庆市人防办宣讲员将一堂人防课送进沙坪坝区新桥小学。图为宣讲员向该校学生介绍防空警报器知识。
北京日报客户端9月24日报道另一种守护
樊进国 北京市人防办通信处干部
“确保警报器按时鸣响,是一件天大的事。人防工作者会坚持默默守护。”——樊进国
听到巨大而急促的警报声,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吓一跳。樊进国却不一样,听到警报器正常响起,他才能放心。
樊进国来自北京市人民防空办公室,一口浓重的河北口音,让他在单位很有辨识度。他解释,一年一度的防空警报试鸣工作,既是为了警示市民居安思危,也是为了检验防空警报系统是否完好的一种手段。“确保警报器按时鸣响,是一件天大的事。”
无线电报务员出身的樊进国是河北藁城人。2003年,他从部队转业来到北京市人防办通信处,还是干他的老本行。能够继续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发挥光和热,樊进国非常满意。他说,虽然不当兵了,但这也是为了保家卫国。
从那时起,樊进国开始和防空警报器打交道。当时,北京市只举行过小范围的防空警报试鸣,不但普通人对防空警报缺乏了解,樊进国在这方面也没有什么基础。“看似普通的防空警报器,其实也不简单。”为了搞明白其中的原理,樊进国决心从零学起,跟着安装人员爬楼顶、打钻孔,调试警报器。那一年,樊进国40岁。
2003年,北京市第一次安装固定式电声警报器。当时,安装工作主要在年底进行,楼顶上寒风凛冽,没一会儿就被吹个透心凉。樊进国至今还记得当时的场景:“那时真冷啊。我这么大的手,连一个小小的螺丝帽都捏不住。”
有人劝他,你是副团职干部,也不年轻了,为啥还要跟着工人爬上爬下呢?樊进国摆摆手,不去干、不学习,就不知道里面的门道。他说,干什么事都不能怕苦怕累。就像打钻孔,拿着电钻干一干,心里就有底了。“安装一台警报器需要多少工人,需要多长工期,不亲自去干,制定的计划可能就会不符合实际。”
工作是干出来的。一台电声警报器由16个150瓦的扬声器组成,许多安装人员往往草草安装了事,忽视了警报声音的效果。樊进国却一个一个调试,最终得出扬声器上下仰幅15°时效果最佳的结论。面对同事的赞誉,樊进国说,只有亲自实践了,才能提出改进的意见。这正是他重视一线工作的原因。
北京的人防警报通信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落后到先进的过程。2016年,北京市决定每年在“全民国防教育日”当天进行防空警报试鸣。目前,北京市已连续六年在五环外区域试鸣防空警报,提高了民众对防空警报信号的认知度,有效检验了防空警报系统的完好率和音响覆盖范围。
一年一度的防空警报试鸣,是樊进国每年工作的重头戏。今年是九一八事变爆发90周年,“全民国防教育日”恰逢9月18日,为警报试鸣工作赋予了更深刻的意义。而对他本人而言,印象最深的,却是2008年为哀悼汶川大地震罹难同胞而进行的防空警报鸣响。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防空警报首次在首都北京全市范围鸣响。
5月18日晚上,樊进国一夜未眠。从电视上看到鸣响防空警报的消息后,他心中久久不能平静。第一时间向领导汇报后,樊进国马上打电话组织人员,做好鸣响前的各项准备。在平时,一个有几十台警报器规模的中等城市要完成警报鸣响,光准备工作也需要五到十天。而这一次,留给人防工作者的时间只有不到20个小时。
对于“樊进国们”来说,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防空警报全市鸣响,既是对应急保障能力的考验,也是对日常维护管理和技术水平的检验。樊进国和同事争分夺秒,成功地在十几个小时内完成了所有准备工作。2008年5月19日14时28分,警报的呜鸣声响彻北京上空,拉响了“汶川加油”的集结号。
此后,全市加强了对防空警报器的日常维护。市人防办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解决了警报器后备电源优化和防误鸣的问题,全市防空警报音响覆盖率已达到98%以上。“在全国范围内,北京的防空警报系统在技术层面已经是首屈一指。”樊进国自豪地说。
警报试鸣工作在大众的印象中,往往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而警报声背后,却是人防工作者的默默守护。
樊进国的电脑桌面,是一张海滩的照片。阳光、沙滩、蓝天、白云,大人悠闲自在,孩子无忧无虑。这份和平宁静,正是人防工作者所要守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