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防空丨新形势下人防专业队伍编组探要
本文通过具体阐析人防专业队伍不同编组模式的内涵要义、优势要素和实施要点,着力探索推进行业式编组、区域式编组、定向式编组、模块式编组、融合式编组的有效办法,为加强新形势下人防专业队伍建设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参考。

当前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战争形态深刻演变、人防管理体制改革持续深化,人防专业队伍编组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通过模式创新实现提质增效,继而持续提升人防专业队伍遂行使命任务能力。
着眼专业特性采取行业式编组
行业式编组是以电力、通信、医疗等行业专业属性和技术优势为基础,整合行业内人力、装备及技术资源,构建专业化人防力量单元。传统“按行政区域划分、按单位性质配置”的编组模式,面对电力抢修、网络攻防等任务时响应迟缓、处置低效。行业式编组可以充分发挥行业体系完备、技术专精的特点,实现行业专长向人防效能的高效转化,与国防动员(人民防空)体系“专业化、实战化”建设方向高度契合。
聚焦专长,精准对接需求。行业式编组可精准对接高专业性人防任务场景。如电力行业编组吸纳电网企业技术骨干与特种装备,快速组建区域供电恢复力量;通信行业编组依托运营商技术团队,构建信息传输与网络防护体系,解决传统编组“专业能力不足、响应速度迟缓”等痛点难点堵点问题。
集成共享,整合优质资源。坚持以行业为纽带打破单位壁垒,实现人才、技术、装备集约化配置。如医疗行业编组联动医院、药企、急救中心、红十字会等,构建伤员转运、救治、药品保障一体化队伍;交通行业编组统筹物流企业、运输机构,形成物资投送与运力保障网络,提升资源整合效率。
动态培育,强化能力素质。聚焦基于混合博弈的信息化智能化局部战争中的防空袭斗争需求,着力构建“行业人才库+技能培训+实战演练”培育体系。依托行业建立人才动态储备库,定期开展人防专项培训,联合组织跨行业演练。推动新能源电力、5G通信等行业技术与人防需求衔接,确保队伍能力提升与行业升级同步。
立足体系协同采取区域式编组
区域式编组是以地理区位和防护需求为导向,打破行政区域界限统筹整合人防专业队伍,构建统一指挥、协同联动的区域性防护力量体系。相较于传统的以行政区划为单元的人防专业队伍编组模式,区域式编组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指挥调度机制,实现区域内人防专业队伍的优势互补与高效联动,符合新体制下“全域统筹、平战一体”的建设要求。
贴合场景,聚焦任务需求。区域式编组适用于跨区域自然灾害救援、城市群联合防空袭斗争等复杂任务。如面对跨流域洪水,可整合多地区抢险、医疗、通信力量组建联合应急梯队;在未来城市群防空袭斗争中,依托联防体系构建预警、拦截、抢修一体化网络,破解“各自为战”困局。
贯通链路,提升协同效能。坚持“统一指挥、资源共享、动态调配”原则,贯彻时效性、专业性、精确性要求,依托新国防动员体制下指挥体系改革成果,建立跨区域联合指挥机构,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实现装备、技术、人员互通,同时依据任务态势动态调整编组分工,确保响应精准高效。
完善机制,强化系统保障。通过“普查建库-单元组建-演练磨合”三步实施,由上级人防主管部门牵头建立区域资源动态数据库,按照“核心区+协作区”模式组建模块化行动单元,以常态化联合训练演练强化协同能力。配套建立跨区联席会议、考核激励制度机制,制定资源调用相关补偿政策,推动人防专业队伍向“全域协同作战”转型。
紧扣任务需求采取定向式编组
定向式编组是围绕特定人防任务目标,整合适配资源,构建专业化、定制化防护力量。传统的“固定编组、普适调配”模式存在任务适配性差、资源供需脱节等问题,难以应对多样化应急任务需求。通过动态调配人防专业队伍,保证任务需求与资源供给的高效对接,从而达成“靶向动员、快速响应”目标。
靶向定位,突出任务属性。定向式编组聚焦重大活动安保、特殊灾害救援、专项防空袭等人防专业队伍典型任务场景,如针对城市轨道交通突发事故,抽调轨道工程、消防救援、医疗急救等队伍组建专项处置分队;针对各级各类目标不同防护特性,整合情报监测、设施抢修等资源,形成精准防护单元,最大限度解决传统编组针对性不强等矛盾问题。
动态组编,坚持需求牵引。在实施过程中,定向式编组遵循“灵活编组、精准投放”原则,以任务清单为导向,科学规划力量构成;打破单位与行业界限,跨领域抽调适配人员、装备;根据任务进展实时优化编组规模与分工,确保资源投入与任务强度精准匹配,着力提升应急响应效率。
流程管控,明析节点路径。定向式编组通过“需求分析-模块组建-靶向训练”的闭环流程推进工作。主要体现为依托情报研判与任务预测机制识别资源缺口,快速组建跨专业任务专班,配置专用装备器材等,以及针对任务特点开展专项演练,强化协同作战能力。同时,建立任务全周期评估体系,动态优化编组方案,推动人防专业队伍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适配”转变,全面提升新体制下的应急处突效能。

消防救援队训练
聚焦联合作战采取模块式编组
模块式编组是以防空袭斗争需求为导向,将人防专业队伍按功能拆分为指挥控制、抢险抢修等标准化单元,通过灵活组合形成适配不同任务场景的作战体系。传统编组模式存在“固定架构、功能单一”的局限性,可能出现协同效率低下、难以快速重组等问题。模块式编组通过打造“功能独立、接口通用、灵活组合”的力量体系,实现人防专业队伍快速响应与高效协同。
化整为零,构建标准单元。模块式编组围绕人防任务核心需求,将专业力量拆解为标准化功能模块。如指挥控制模块集成作战筹划等职能,抢险抢修模块涵盖电力、建筑等专业力量,医疗救护模块整合急救等功能单元,各模块按照统一的目标图、路线图、施工图等,通过统一接口确保协同顺畅。
灵活组合,快速响应需求。根据不同任务场景,各功能模块可“积木式”动态编组。应对大规模空袭时,整合防空袭、抢险抢修、通信保障等模块,构建一体化防护体系;遭遇自然灾害时,整合应急救援、医疗救护、物资保障等模块,形成“搜索救援-伤员救治-后勤补给”的完整应急处置链。
训战一体,强化体系融合。采用“分训强能、合训协同”训练模式,各模块先开展专业化技能训练,再组织联合演练。建立模块化人才储备库,推动系统互联互通。利用数字化指挥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借助智能化调度系统优化组合方案,推动人防专业队伍编组向“体系化、智能化”模式升级。

医疗救护队训练
深化平战结合采取融合式编组
融合式编组是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核心,打破二元结构壁垒,统筹整合各方专业力量、资源技术等,构建平战一体、协同高效人防力量体系的编组模式。传统编组模式容易出现重复建设、技术互通困难、战时动员效率低下等问题。融合式编组始终坚持“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发展要求,可以在打通资源通道前提下更加有效实现多维赋能。
盘活资源,拓展力量边界。融合式编组注重整合专业救援力量、国有企业工程技术团队和民营经济高新技术资源,如引入军队防化分队强化核生化应急处置能力、联合通信企业部署5G专网提升指挥通信效能、整合物流企业保障战时物资投送等,以解决传统模式下“力量单一、技术滞后”的短板。
相向嵌入,促进深度协同。通过技术嵌入、人才嵌入、保障嵌入,实现各类资源无缝对接。在技术层面,将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检等技术融入人防监测体系;在人才层面,建立骨干交叉培训机制;在保障层面,依托产业链构建装备维修、物资储备社会化保障网络。例如,借助军地医疗机构资源建设联合医疗救护站,实现平战状态下的医疗资源共享。
创新驱动,激发发展动能。构建“需求牵引、技术支撑、政策保障”的发展机制,以战时人民防空需求为导向,发布相关技术融合清单;推动卫星导航、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人防领域的应用转化;完善法规政策,明确企业参与人防建设的权责与激励措施,为人防建设注入创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