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防空洞随时为民敞开”说起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活动中,一段“防空洞随时为民敞开”的故事见诸报端,读来感人至深又引人深思。自1938年起,日本对重庆实施了长达5年多的“大轰炸”。受地形限制,八路军办事处所在红岩村的防空洞并不宽敞。由于附近的群众也来此避难,本就狭窄的防空洞更加拥挤,空气十分浑浊。不久,办事处出现了一些抱怨的声音……
“我们的防空洞,应该随时都为人民群众开着。”周恩来同志及时对大家进行教育和纠偏。此后,每当敌机来袭,八路军办事处的同志主动招呼群众进防空洞,还不顾个人安危,搀扶行走不便的老弱妇孺入洞避险。周围群众与八路军办事处的同志挤在防空洞里,紧紧相依,休戚与共。
生死关头,能够把有限的生存空间与人民群众共享,充分体现了革命先辈鲜明而坚定的人民立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硝烟远去,初心不改。今天,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抓工作,仍然要像革命前辈那样,和人民站在一起,把人民放在心上。这段“防空洞随时为民敞开”的故事,也启示人防主管部门:我们的人民防空工程,应该全时为人民群众服务。
新中国人民防空创立之初,周恩来同志提出人防工程“人均1平方米”的目标。如今,我国不少城市已实现甚至超过这个目标,人防工程数量庞大、面积可观,成为地下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一些地方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出现地上公共空间不足的问题,给市民群众停车、健身、休闲等带来不便,少数商圈、车站周边、学校门前交通拥堵现象也比较突出。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打通人民群众幸福路上的卡点、堵点,开发好、利用好地下人防工程成为一个重要选项。近年来,一些城市统筹地上地下建设,将部分行人、车流引向包括人防工程在内的地下空间,助力实现人畅其行、物畅其流。一些城市因地制宜,把人防工程改造成停车场、健身房、阅览室、博物馆、新能源汽车充电区等,努力满足市民群众多样化需求。然而,还有一些人防工程却总是“铁将军”把关,群众进不去、用不了,造成资源闲置与浪费。
诚然,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有所不同,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一样的。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应结合城市更新行动,把高质量开发利用人防工程纳入城市规划,按照“战时保护群众生命、平时服务群众生活”的功能要求,对人防工程进行布局、设计、建设和使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用于人员掩蔽的人防工程,很多建在居民楼下。用好这些群众身边的人防工程,应当征求群众意见、尊重群众意愿。人防工程是公共安全产品,开发利用过程中应坚持公益性质,做到共建共享,多给群众谋福利,不给群众添负担。
我国城市人口基数大、人员流动性强,应注重从法规政策层面,推动人防工程总量持续增加。比如,一些地方作出规定:防空地下室的建筑面积,由原来参照地上建筑第一层确定,改为按照地上建筑总面积的一定比例来确定。这样就做到了随着建筑楼层和居住人员的增加,人防工程面积也相应得到增加,每个区域都能为群众提供充裕的防护空间。
人防工程位于地下,且往往与普通地下室相邻,群众不易辨识。可在人防工程内设置明确标识,使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掌握二者的区别。需要注意的是,平时开发利用人防工程,不能降低其战时防护效能。可通过采取设置“洞长”、技术监管、定期检查等办法,做好人防工程平时维护管理工作,使其始终保持良好状态,一旦有需要,确保能为人民群众提供可靠的安全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