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抗战伟大胜利看国防动员建设

2025-09-06 10:21:00 中国国防报

80年前,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人民以14年的血火抗争,赢得了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首次完全胜利。这场胜利,既是党领导人民军队浴血奋战、打败强敌的胜利,也是党领导下国防动员体系第一次大规模、全纵深、全要素运行的胜利。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今天,我们站在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重要关口,理应从抗战伟大胜利中获取国防动员建设深刻而宝贵的启示,用以推动国防动员高质量发展,使其成为打赢战争、遏制战争的重要保障力和威慑力。

启示之一:党的领导是达到动员目的的根本保证。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立即作出《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号召“立刻发动与组织广大工农群众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满洲”。卢沟桥事变翌日,中共中央发出《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呼吁“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从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抗日军人优待条例》,到各抗日根据地建立战时动员委员会、武装动员部,党的领导贯穿动员链条始终:政治动员高举抗战旗帜凝聚人心,组织动员构建党政军民一体格局,经济动员围绕“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全程发力、结出硕果,人力动员实现民兵连、妇救会、青年抗日先锋队等群众组织遍地开花,形成“一元化领导、一体化运用”的战时动员体制。

历史昭示我们:国防动员是党绝对领导下的组织行为,只有将动员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党的手中,才能在战火硝烟中、强敌来犯时把散沙聚成磐石、把劣势转为胜势。新征程上,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管武装、党管动员优良传统,把国防动员系统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摆在首位,把国防动员系统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指挥的坚强堡垒,确保平时建设“一盘棋”、急时支援“一条心”、战时动员“一股绳”。

启示之二:高瞻远瞩的战略指导引领动员方向。

1937年,中共中央洛川会议提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强调在敌后战场配合正面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科学预见抗战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创造性地提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将“动员一切力量”写入持久抗战总方针。各抗日根据地军民采取“敌进我进”的方针,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把动员触角伸向敌占区“格子网”“囚笼”之内,以“区县有团、乡有队、村有班”的民兵网络撑开战略回旋空间,汇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人民战争汪洋大海。

今天,战争形态加速演进,混合战争、多域战争、智能化战争扑面而来,国防动员的战略功能已从传统的“后勤队”“蓄水池”向“战斗力生成策源地”“体系作战能力倍增器”跃升。必须坚持以习近平强军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把国防动员需求纳入联合作战指挥链条同步筹划,把潜力统计、能力评估、方案计划纳入联合作战体系一体设计,把政治动员、国民经济动员、科技动员、装备动员、人民防空动员等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推进,做到“战区提需求、国动委搞协调、政府抓落实、军地齐联动”,以积极主动的动员准备积蓄援战保胜的能力底气。

启示之三:平战结合筑牢人民战争铜墙铁壁。

抗战烽火中,党领导创建的民兵队伍规模达到260万人以上,广大民兵一边生产、一边战斗,创造了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等战法,取得了很好的战果。为克服根据地被封锁带来的困难,人民子弟兵“背枪上战场、荷锄到田庄”,三五九旅屯田南泥湾,实现部队粮食自给并上交大量公粮。军民一体、平战一体、战建一体的动员格局让人民军队越打越大、越战越强。

今天,国防动员已深度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潜力资源遍布千行百业,动员潜力与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工业实力耦合度空前紧密。应从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高度,以国家发展规划为牵引,将动员能力建设嵌入新型、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交通工程布局。以国民经济动员中心、重要目标防护骨干力量建设为抓手,打通潜力—能力—战力转化链路,推动实现新质生产力与新质战斗力高效融合、双向拉动。以深化民兵调整改革、健全预备役人员制度、建强国防动员专业保障队伍为重点,构建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现代民兵预备役体系,推动实现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一旦有事,确保能够召得来、用得上、打得赢。

启示之四:专业保障力量成为打胜仗的有力支撑。

抗战时期,党领导下的军事交通、通信、医疗、工程等专业保障力量在枪林弹雨中成长壮大。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一边救死扶伤,一边参与创建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为八路军培养了大批医务骨干,“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医疗队”。黄崖洞兵工厂从1940年春正式生产武器后,年产的武器弹药可装备16个团。陕甘宁边区建起的紫芳沟化学厂,不仅能为前线提供子弹、炸药、手榴弹等军用产品,还能生产火柴、钞票纸、酱油等边区紧缺的民用产品。

新时代,战争制胜机理发生深刻变化,专业保障力量成为国防动员的基本支撑。必须紧紧围绕现代战争体系对抗、联合制胜的特点,加快构建新型国防动员专业保障力量体系:在交通动员领域,依托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组建以战略投送、应急抢通、港口装卸、机场保障为骨干的专业保障队伍。在信息通信动员领域,以国家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为底座,整合行业优势企业、科研机构、高校资源,组建网络防护、频谱管控、卫星通信等专业分队。在医疗卫生动员领域,构建“军队医院+地方三级医院+疾控机构+科研单位”一体化卫勤动员体系。在装备维修动员领域,以国防科技工业体系为支撑,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船舶、兵器等重点行业预置预建动员中心,以未雨绸缪实现有备无患。

启示之五:全民国防教育筑牢精神长城。

抗战时期,歌曲《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游击队歌》等唱得长城内外群情激愤、人民群众同仇敌忾。街头诗《假使我们不去打仗》、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文学作品《荷花淀》等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抗战思想、鼓舞军民斗志。党领导的《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新闻报刊成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的有力武器。政治动员、精神动员与文化动员的磅礴合力,筑起了“抗战必胜”的钢铁信念。

今天,舆论斗争成为大国博弈的前沿阵地,国防动员必须抢占思想舆论制高点。要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全民国防教育作为国防动员基础性工程紧抓不放,构建分众化、差异化、全域化教育格局。打造“报网端微屏”一体、“图文音视频”融合的传播矩阵,与时俱进创作大批优秀影视作品,用中国故事、家国情怀、英雄气概,凝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价值认同。加强军人、退役军人、民兵预备役人员荣誉体系建设,让“一人参军、全家光荣”“一次服役、终身受益”成为社会风尚,使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


image.png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