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国防动员文化行·档案里的国防动员故事|追寻热血记忆!巍巍太行绽放抗大精神

2025-08-27 09:48:00 河北新闻网


7月的太行山,青葱巍峨,无限风光。位于邢台市信都区浆水镇的抗大陈列馆参观人群络绎不绝。一张张黑白照片、一封封书信、一件件旧物……讲述着抗大师生在崇山峻岭间刻苦学习、辛勤劳动、英勇战斗的峥嵘岁月。

1999年,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简称“抗大陈列馆”)在浆水镇建成,这是全国建馆最早、规模最大的全面反映抗大发展史的专题性陈列馆。80多年前,在这里,中国共产党曾创造过一个人才培养的奇迹:在敌后战场上大规模地开办学校——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为党和国家培养军政干部。从1940年11月到1943年1月,抗大总校在浆水镇两年多时间里,开办了六、七、八三期学员班,培养了一大批军政干部。朱德、邓小平、刘伯承、罗瑞卿、何长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工作和学习过。在1955年授衔的少将以上将领中,有很多曾在这里学习。

烽火课堂:太行深处的将帅摇篮

1940年11月,延安窑洞的灯火穿越千里烽烟,扎根太行。根据党中央战略部署,抗大总校的师生们辗转迁至河北省邢台市浆水镇一带,校部驻前南峪村,政治部驻浆水村,卫生处驻安庄村。巍巍太行成为天然屏障,抗大在此肩负着为华北敌后战场培养军政核心骨干的重任。

日寇封锁下,物资奇缺,学员们一边持枪作战,一边在枪炮间隙苦读。正是这般“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独特模式,使抗大成为锻造军政人才的“将帅摇篮”,为新中国建立储备了中坚力量。


抗大旧址。 刘昀摄


“家家住抗大学员,户户都是老房东。”讲解员描述的场景,是当年军民鱼水情的生动注脚。当时抗大的5000余名师生分散在附近几十个村庄里,抗大师生与浆水群众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抗大总校在浆水办学2年零3个月,为这里留下了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抗大旧址群。如今,这些红色资源已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木箱与姓名:镌刻于心的军民情谊

陈列馆内,一只白杨木制成的小药箱无声诉说着深情。抗大学员董杰天背着帆布包走村串巷,为军民治病送药。百姓心疼她,用当地白杨木精心打造了这个药箱。它伴随董杰天转战南北,新中国成立后,被她郑重捐回故地,嘱托后人传承抗大精神。


董杰天的小木箱。 吴梓睿摄


另一个名字,则将军民情谊融入血脉——沈邢台。战火纷飞中,学员沈先夫的孩子在邢台降生。百姓送来鸡蛋、小米、红枣甚至婴儿尿布。“是邢台人民养育了她。”沈邢台之名,成为这段以命相托情谊的永恒碑记。

从快板到大篷车:永不褪色的动员密码

革命年代的动员智慧,在太行山间迸发耀眼光芒。抗大学员以歌曲、快板、情景剧为武器,点燃群众支前热情。他们与百姓一同开荒背粮、抗旱抢收,在血与火的淬炼中凝结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抗大精神。

硝烟散尽,精神长存。今日陈列馆,成为新时代的国防教育前沿阵地。“太行山上的思政课”将历史现场变为课堂,“抗大号大篷车”巡讲足迹遍及全国。每年百万人次在此驻足,研学团队与各界人士络绎不绝,在触摸红色记忆中让抗大精神于心底扎根,在感悟历史中筑牢“国防动员,人人有责”的信念根基。


抗大陈列馆内部。 吴梓睿摄


步出陈列馆,门前的山道曾印满学员与百姓并肩的足迹,如今已化作通衢。董杰天的小药箱静卧展柜,沈邢台的名字历经岁月,抗大的精神脉搏依然在新时代强有力地跳动,革命先辈们坚定的信仰和不屈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前行。

抗大这个革命熔炉锻造的不仅是党和国家培养的军政干部,更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动员伟力——它生于军民一心,淬于战火考验,最终沉淀为一个民族面对风雨时最深沉的力量。当“抗大号大篷车”驶向远方,太行山深处的精神星火,正点燃新时代的国防之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