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动青年说 | 关于利用中心城区“边角小”地块 进行人防设施建设的思考
关于利用中心城区“边角小”地块
进行人防设施建设的思考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城市安全韧性提升行动”,这一重要决策对城市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在城市持续发展过程中,中心城区土地资源愈发稀缺与珍贵,针对中心城区用地不足而众多“边角小”地块低效利用的矛盾,通过创新规划和建造模式,在“边角小”地块进行人防设施建设,将其转化为兼具人防功能与公共价值的复合型空间,不仅能充分挖掘土地潜力,完善城市人防体系,还能为城市发展增添新活力。这既是推动城市精细化治理的重要探索,也是提升城市防护能力的必然需求。
突破传统思维 优化空间利用
在中心城区“边角小”地块建设人防设施,要突破传统人防工程建设思维,推进建设规划衔接、整合碎片空间和完善产权处置模式,有效化解空间碎片化与产权复杂性等难题。
推进建设规划衔接。在中心城区“边角小”地块进行人防设施建设应注重做好“三个衔接”。做好与城市更新规划的衔接,将“边角小”地块建设纳入老旧小区改造整体方案;做好与人防工程总体规划的衔接,确保防护网络的完整性;做好与地下空间开发规划的衔接,实现地上地下空间立体利用。同时,建立规划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城市建设进程及时优化地块功能定位。
整合城市碎片空间。针对中心城区“边角小”地块分布零散、规模有限的特点,进行“网格化+系统化”规划。通过构建城市人防工程地理信息系统,对干道交会处、建筑间隙等碎片化地块进行三维测绘和空间分析,形成分级分类的开发利用图谱。采用“点状开发、网格布局”模式,将相邻地块通过地下连廊、应急通道等设施进行连接,实现分散防护节点的有机串联。
完善产权处置模式。面对中心城区“边角小”地块产权关系复杂的问题,可根据各地实际探索建立“产权置换+收益共享”制度。例如,搭建由政府相关部门主导的产权协商平台,通过土地置换、容积率转移等方式化解权属纠纷。对于集体土地和个人拥有使用权的地块,推行“人防设施代建+使用权让渡”模式,通过健全人防设施运营收益分配机制,确保各方能共享建设成果,在保障产权人合法权益基础上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创新技术应用 提升建设质效
通过应用模块化建造技术、实施智能化成本管控、应用新型建筑材料等手段,可有效提升“边角小”地块人防设施建设的质量和效率。
应用模块化建造技术。根据中心城区各个“边角小”地块的不同地形情况,可采用模块化建造技术进行建设。研发标准化防护单元模块,建立“工厂预制+现场组装”施工模式,在工厂预制构件模块,现场拼接安装,既可以大大缩短工期,又能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干扰。同时,模块化建造使建筑布局更加灵活,能依照地块形状和人防需求灵活调整,提高空间利用率。
实施智能化成本管控。通过引入先进的管理软件和信息化系统,实现对项目成本的精准把控。在预算编制阶段,利用智能化工具快速准确地计算工程量和造价,提高预算编制效率;在施工过程中,实时监控成本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成本偏差,优化资源配置,减少浪费,降低总体建设成本。此外,还可对设计变更进行智能分析,评估对成本的影响,为变更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探索迭代化材料应用。在中心城区“边角小”地块人防设施建设中,应充分发挥新型材料的优势,与模块化建造技术和智能化成本管控形成综合效应。选用具有高强度、轻量化、耐腐蚀等特点的新型建筑材料,如高性能混凝土、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等,减轻设施自重,增强耐久性和抗灾能力。通过应用新型材料,不仅可以减少建设过程中的材料浪费,降低建设成本,还能提高人防设施的整体质量和性能。
注重功能拓展 增强综合效能
中心城区“边角小”地块进行人防设施建设的价值不仅在于防护功能,更在于其与城市空间的深度融合。通过构建“防护+”功能体系、推进基础设施互联、提升应急保障能力,可实现人防设施从单一防护向综合服务的转型升级。
建立“防护+”功能体系。按照“一地块一方案”原则,结合区位特征开发特色功能。商业区地块注重地下商业与应急避难的结合;居住区地块则强化社区服务功能配套;交通枢纽地块则突出应急疏散的重要性。同时,建立功能转换应急预案,确保战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平战转换。功能定位需进行区位敏感性分析,评估周边人口密度、建筑类型和交通条件,并完善动态功能调整机制,根据城市发展需求及时优化空间用途。
推进基础设施互联。“边角小”地块虽面积有限,但如能巧妙规划,可成为城市防护体系的关键环节。应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与接口规范,实现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通过与地铁、地下商业街等空间的连通,便于人员快速疏散转移;与供电、排水等基础设施协同布局,保障战时设施正常运转;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开发地下空间信息平台,实现设施共享。这些措施不仅能提升人防设施的使用效能,还能优化城市空间利用,增强城市整体韧性。
提升应急保障能力。中心城区的“边角小”地块看似不起眼,实则可以成为人防应急保障的重要设施。例如,在统一建设战略物资库的基础上,利用其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在社区级节点设置应急物资点,并结合人口分布与风险等级动态调整储备规模。此外,还可以利用“边角小”地块人防设施设置临时医疗救助点,配备基本医疗物品和急救设备,定期开展人防联合演练,提升应急协同能力。
完善保障机制 促进协同治理
中心城区“边角小”地块人防设施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制度创新与治理体系的完善,要真正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长效机制。
健全政策支撑体系。出台专项扶持政策,设立“边角小”地块人防设施建设专项资金,并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完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办法,明确“边角小”地块人防设施的权属关系及各方权利义务。优化审批流程,简化用地、规划、施工等环节的审批手续,提高项目落地效率。同时,加强政策宣传与解读,提高社会认知度与参与度。
创新运维管理模式。推行“专业公司+社区共治”双轨制运行模式。人防部门负责制定标准化运维管理流程,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专业运营团队,负责设施设备维护和技术保障。提高社会参与度,建立社区志愿者队伍,承担日常巡查和应急演练协助工作。开发“智慧人防”管理平台,实现设施状态实时监测、安全隐患智能预警、维护需求在线响应。
构建共同治理格局。推动中心城区“边角小”地块人防设施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多方协同发力。可根据各地实际探索建立“1+4+N”机制,由人防部门牵头,联合规划、城建、市政、应急等部门,吸纳社区、业主、物业公司等主体参与。制定权责清单,明确各部门在项目审批、质量监管、安全评估、日常运营和维护管理等环节的职责边界,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协调解决现实中出现的各类矛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