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我请代表委员捎句话

2022-03-16 14:46:00 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编者按 初春时节,即将进入一年一度的“两会时间”。连日来,全国两会的热度在基层部队持续升温,官兵们为国家和军队日新月异的发展感到振奋,也对今年的两会充满了更多新的期待,大家有很多话想对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们说。

为此,我们连线基层官兵,听他们讲述亲身经历的故事,倾诉心声、反馈实情,为改进有关工作积极建言献策。本期“特别策划”刊发其中4位基层官兵的故事和期盼,以此形式把他们的声音带到两会上去。


进一步加强国防教育的宣传普及

■中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团飞行员 张 磊

去年11月11日,我漫步在武汉街头,被现场的一幕幕深深震撼——“庆祝人民空军成立72周年”灯光秀点亮长江两岸,放眼全市核心商圈、火车站、机场LED广告屏、地铁沿线和站点,处处可见人民空军主题宣传图片、视频。

“人民空军党缔造、人民空军忠于党。”在一块巨型显示屏上,醒目的标语搭配着翱翔的战鹰、鲜艳的空军军旗、挺拔的军人英姿等空军元素,光彩夺目、引人关注。人们纷纷停下匆忙的脚步,驻足欣赏观看,拿起手机拍照分享转发,表达对军人的敬意、对国防建设的礼赞,让我感慨万千。

武汉是我所在部队的驻地,十分重视国防教育的宣传普及。这些年建成的数十个国防教育基地、抗战纪念设施场馆,全年对国防教育活动优惠或免费开放;市国防教育学会讲师团常年依托知名文化讲坛开展专题讲座,邀请军队知名专家前来授课;每年全民国防教育日举办城市人民防空演习;在建军节、国庆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全市各大媒体平台都会发布国防相关内容……

随着国防教育的深入开展,当地人民群众的国防意识大大增强。如今,参观国防教育主题公园,聆听革命将领故事,体会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成为不少家长周末“遛娃”的优先选择。很多国防教育场馆,成了年轻人打卡的网红地标。

我深刻感受到,在强国强军征程中,老百姓对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充满了期待和渴望。作为一名空军飞行员,我也会尽自己的能力去宣传普及国防知识,让更多的民众了解国防、参与国防、建设国防,支持拥军优属工作。

(龙德勇、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张 雷整理)

建言献策

作为正在走向伟大复兴的社会主义大国,我国国家安全形势面临十分严峻的考验和挑战,敌对势力从未放弃从意识形态和文化上对我进行渗透、演变和进攻。搞好国防教育的宣传和普及,对于传承红色基因、涵养崇军尚武文化、增强全民国防意识、防范敌对势力和平演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应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需求,创新方法手段,拓宽教育渠道,把思想引领、舆论宣传、活动培养、军事实践、文艺熏陶、环境渲染等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国防教育宣传和普及。

——张 磊


建强军地科技创新人才交流平台

■武警部队研究院政治工作处主任 赵建国

近段时间,我一连接到几个科技创新的好消息。在总结经验成果的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到,大力推进技术创新、自主创新,必须建强军地科技创新人才交流平台。

去年5月,我院某室科研团队参加上级抢险救灾演练,运用无人机实时传输堰塞湖灾情现场图像,快速制作灾区正射影像图、三维数字地图,有效检验提升了应急救援保障能力。任务结束后,该室对演练中遇到的瓶颈问题展开深入研究,相关成果日前被国家应急管理部列入抗洪抢险急需技术装备揭榜攻关项目,为地方政府解决了抗洪抢险的技术难题。

去年6月,我院筹备研发某新型防暴装备,采用了高端的材料、先进的成型工艺、严格的成本控制。我们邀请10余家军地单位专家集智攻关、科学论证,将基层官兵提出的百余个问题全部解决。今年春节后,该型防暴装备样品投入部队试用,受到官兵一致好评。

武警部队研究院成立仅4年,参与近百个解放军和武警部队重大课题研究论证。在繁重的科研任务中,我们尝到了军地人才携手创新攻关的甜头,但也遇到了人才使用、选拔交流的诸多困难。

按照相关规定,我们不断加大选才育才力度,在军内选调紧缺专业人才,但受多方面限制,有的专业很难从全军选调补充,只能从地方高校、科研机构引进。今年,清华大学3位博士在与我院合作攻关后,看到部队科技创新平台前景广阔,表示愿意投身军事科研事业,却因政策原因只能边等待、边合作。

锻造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方阵,不仅要军队内部挖潜,也要善于从外部借力,将更多优质社会资源为我所用。希望代表们对此给予关注。

(解放军报记者 吴 敏整理)

建言献策

“十四五”规划开局之际,习主席号令全军加快实施人才强军战略,锻造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方阵。各级要加大力度、加快速度、加强探索,不断完善选才育才用才制度,建强军地科技创新人才交流平台,推动军地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双向交流合作。建议优化引进程序、办理周期、落户优待等相关政策;加大院校硕士、博士学员分配选调等渠道补充力度,在直接选拔招录地方大学生方面给予倾斜。同时,进一步细化人才引进、团队扶持、分类评价等相关政策,促进科技领军人才、学科拔尖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形成梯队。

——赵建国


(全文选择发布,有删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