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防工程巧变“宝藏空间”
近年来,西城区国防动员系统坚守“人民防空为人民”宗旨,积极挖掘人防工程再利用潜力,成功推动20余处、总面积近万平方米的人防工程实现公益化转型,为辖区居民及社会单位提供了停车、仓储、社区办公、公益便民等多元服务。从国防教育的沉浸式课堂到非遗传承的文化驿站,从破解储物难题的智能空间到连接城乡的助农桥梁,这些曾经深藏地下的人防工程,正以多元姿态融入居民生活,成为织补城市功能的“隐形纽带”。
宣教基地
万寿公园藏着全民国防教育阵地
“同学们注意低头!这段通道保留着70年代人防工事原貌,高度仅1.8米。”在万寿公园深处,北京市第十五中学的学生们猫腰穿过混凝土拱门,斑驳墙面上“深挖洞、广积粮”的标语瞬间将记忆拉回备战年代。这座由20世纪70年代早期人防工事改造而成的西城区国防动员教育基地,正以1360平方米的空间,生动讲述着国防建设的过去与现在。
走进教育基地,斑驳的混凝土拱门展出着泛黄的老照片,图片里的工程建设者们正夜以继日浇筑防御工事;而隔壁展厅内,现代军事模型与防空演练设备介绍则展现着国防科技的日新月异。2020年改造时,基地秉持“修旧如旧,创新融合”原则,既保留了人防工程的历史构造,又巧妙融入多媒体互动装置,让参观者在时空交错中真切感受国防事业的发展脉络。
西城区国防动员教育基地各个主题展区各藏巧思,人防物资库按战时标准复刻,帐篷、压缩饼干、急救箱等物资标注着“可供30人紧急生存72小时”;退役防空警报器连接着声效系统,轻触按钮就能辨析预先警报、空袭警报与解除警报的区别;最受青睐的“模拟地震小屋”能精准模拟6级震感,墙面裂纹与倾斜地面营造出逼真场景,配合教官的专业逃生指导,让体验者在紧张氛围中快速掌握避险要点。
70座的多功能会议厅内,专业讲师结合真实案例,深入浅出解析“战时如何隐蔽、平时如何应急”。墙角的应急包拆解台旁,社区志愿者们围站成圈,认真学习绷带包扎与心肺复苏技巧——这些实用技能培训已成为基地的“常设课程”。
作为全市首批国防教育示范基地,这里形成了“校地联动、政企协同”的特色模式。针对学生设计“国防闯关游戏”,通过解密军事密码、拼装人防模型等趣味形式传授知识;为企业定制“国防拓展营”,组织员工体验军事训练与指挥决策。
“经过再次升级改造,西城区国防动员教育基地已于今年5月重新对外开放。”区国动办工作人员宋平介绍说,从战时防空的坚固壁垒,到全民教育的生动课堂,万寿公园国防动员教育基地的蜕变,让深藏地下的人防工程真正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守护安全与未来的重要纽带。
参观信息: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白纸坊东街甲29号
联系电话:83975434 联系人:宋平、杜磊
人防工程成干部教育新阵地
太平桥大街旁的一扇铁门毫不起眼,推开后却别有洞天——300米长的长廊如一条“时光隧道”纵贯地下,战时连接应急疏散出口的生命纽带,如今则变身为展示国防历程的“立体教材”,成为西城区机关干部接受国防教育的特殊阵地。
2024年改造后的长廊,围绕“人民防空篇”和“国防动员篇”两大主题,用图文展板、实物陈列与互动装置展现新中国国防事业的发展历程。入口处,毛泽东“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题词手稿影印件格外醒目,笔锋间的战略远见与前行数十米处习近平总书记“提升履行使命任务能力”的重要论述遥相呼应,将国防建设的往昔与今朝紧密相连。
通道里每走一段距离便会看到些玻璃展柜,里面老式电台的铜质旋钮泛着温润光泽,与隔壁展柜的现代无人机形成技术代差;锈迹斑斑的防毒面具旁,智能防护服的荧光条在灯光下闪烁,直观展现着国防装备的迭代升级。
缓步前行,墙面上的时间轴清晰标注着国家国防安全建设的关键节点。1949年北京首个防空委员会成立的红色印记,1994年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组建的里程碑事件,2016年第七次全国人民防空会议召开的历史瞬间……从探索创建时期的民兵制度,到全面建设阶段的法律法规体系,再到新时代新域新质力量的发展布局,300米通道浓缩了国防动员事业的壮阔征程。
“这些展出内容让抽象的责任变得可触可感。”一位机关干部参观结束后不禁感慨道。如今,这条仅对机关干部开放的长廊已成为锤炼初心的重要阵地,历史与现实在此交织共鸣。通过这种“行走式学习”,“关心国防、建设国防”的理念潜移默化地融入日常工作,激励着每一位参观者深刻领悟国防事业的重要意义。
打造社区安全教育体验馆
“捂住口鼻,低姿前进!”金融街街道安全社区教育基地的烟雾逃生通道内,西单小学的学生们猫着腰快速穿过模拟火场,应急指示灯的绿光指引着逃生方向。这个由人防工程改造而成的340平方米空间,如今是辖区居民的“安全充电站”,每年吸引5000余人次前来“充电”。
2018年岁末,金融街街道在丰汇园小区将一处人防工程改造成安全社区教育基地,保留原有坚固结构的同时,划分出5个体验区。地震体验平台能模拟不同震级的地面晃动,倾斜小屋以15度倾角还原地震后房屋变形场景,打绳结、心肺复苏等实用技能培训区常年开放。“既能当小老师,又能学真本领。”北师大实验中学初二学生王梓涵作为助理讲解员,已能熟练演示海姆立克急救法。自2023年基地与该校团委合作组建讲解员队伍以来,20余名学生不仅成为安全知识的传播者,更带动校园安全宣传全覆盖。2024年防灾减灾月期间,基地与西单小学联合录制的《地震应急避险教育》示范课程,被全区12所学校作为安全教育范本。
位于车公庄北里36号的展览路街道国防宣教中心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以“国防教育+社区安全”双板块联动模式,打造居民家门口的“安全知识库”。地下二层的社区安全板块里,14个功能区涵盖火灾逃生、地震避险等实景体验。地下三层的国防教育板块则通过图文展板与实物模型,系统展示我国国防发展历程。
展览路街道国防宣教中心每年结合国际民防日、全民国防教育日开展主题活动。社区组织的安全演练中,居民们在专业指导下学习使用灭火器;学校组织的研学活动里,学生们通过拼装人防模型了解工程构造。这种“沉浸式”教育让安全意识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
像这样的社区安全教育体验馆还有陶然亭街道安全宣教中心。从战时防空的坚固工事到守护日常的“安全堡垒”,这两处教育基地让安全知识从书本走向生活,成为社区治理中一道独特而温暖的风景线。
文化传承
地下空间变身小微博物馆
推开樱桃三条8号院的铁门,沿着石阶向下,墨香渐渐浓郁。谁能想到,这座白纸坊纸文化博物馆是由人防工程改造而成,成为北京唯一一处深埋地下的纸文化传承阵地。
“您看这桑皮纸的纤维,在元代可是专供朝廷的‘纸中珍品’。”讲解员轻轻拂过展柜,灯光下,八百年前的纸页纹路依然清晰。在“纸与文明”展厅,甲骨片上的刻痕与蔡伦造纸的场景隔空对话,生动演绎着从“以甲骨记事”到“以纸张传情”的文明飞跃。孩子们最爱的“纸与科技”区,电池隔膜纸的互动装置正演示着这种“软钢材”如何守护新能源安全,而水印纸展柜前,参观者总忍不住举起纸币对照,惊叹这项始于1282年的防伪技术。
据展馆工作人员介绍,元朝初年,这里因密布造纸作坊设“白纸坊”官署,到明清时已成京城造纸业核心,如今造纸胡同、纸房胡同的地名仍在诉说这段历史。展厅特意复原的清代造纸作坊场景里,石碾、纸槽、竹帘等工具一应俱全,墙上老照片里“走街串巷卖纸人”的影像,与隔壁现代印刷机模型形成奇妙呼应。
从战时人防工事到文化传承殿堂,这片地下空间如今成为中小学生的“非遗课堂”、居民的“文化驿站”。每年上千场体验活动中,拓印、剪纸、古法造纸等项目让纸文化从展品变成可触摸的生活。
“纸寿千年,文脉永续”,这座藏在地下的博物馆,正以最朴素的方式,让千百年的纸文化在现在的生活里活起来。当参观者抚摸着展厅保留的原始混凝土拱顶,指尖划过的不仅是岁月的痕迹,更是一段生生不息的文明传承。
便民服务
智能空间破解生活难题
“扫码开门,存完就走,这迷你仓可算解了我家储物难题!”在广内街道相来家园的“智能方”便民仓,居民刘女士熟练地将婴儿车存入0.6立方米的智能仓位。这个由人防工程改造的地下空间,不仅是“社区储物间”,更变身集便民服务、邻里社交于一体的“生活综合体”,让老旧小区居民的幸福感在“地下”持续升温。
2018年,广内街道将槐柏树街11号一处腾退的地下人防工程改造成“智能方”便民仓,从根源上破解了老旧小区“储物难”的痛点。这里以低于市场价一半的价格提供多样化仓储选择:0.6立方米的迷你仓月租仅百元,正好存放换季衣物和儿童玩具;10立方米的家庭仓能轻松收纳闲置家具;30立方米的大型仓则满足了小微企业的档案存放需求。免费提供的定制货架,更让每一寸空间都实现了最大化利用。
随着居民需求的不断升级,“智能方”的服务形态也在持续进化。2024年8月,槐柏树街北里的“智能方”槐柏综合体全新亮相,让“地下便民圈”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地下1200平方米的复古街区里,怀旧理发店的转椅吱呀作响,共享自习室的灯光温暖明亮,便民奶站的新鲜牛奶刚上架就被抢购一空。“下楼就能喝咖啡、修鞋,连年轻人都爱来这儿打卡。”正在自习室看书的白领小张笑着说。这个升级版综合体整合了20余项服务,真正实现了“90%生活需求不出社区”的便利。
从解决“储物焦虑”到构建“便民生态圈”,“智能方”的迭代升级,恰是人防工程融入居民生活的生动写照。“从战时防空到平时服务,人防工程的温度藏在每处细节里。”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助农展销
人防“微空间”架起城乡连心桥
“这清水豆腐带着山泉水的清甜!”位于新康街3号的“清水好物”展销点前,居民们正围着刚上架的豆腐争相购买。这个由人防工程口部房改造的15平方米空间,藏着西城区“党建+人防+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通过申请人防工程公益化利用,获得口部房3年使用权,让门头沟深山里的农特产品顺利走上城市餐桌。
2024年初,区国动办工作人员李昕鹏到门头沟挂职,担任上清水村第一书记。在他的积极推动下,西城区国动办与门头沟区清水镇上清水村签订党建共建协议,将这处早期人防工程管理房改造成了农产品展销点。
李昕鹏带领村民注册了“北京清水好物商贸有限责任公司”,把百花山蜂蜜、非遗百花家宴预制菜等6类“清水好物”搬到了西城。“商品定价就是村里的出厂价加上路费,中间不赚差价,就是要让居民得实惠、农户有收益。”李昕鹏给记者算了笔账,这个展销点预计每年能为村集体增收15万元。
为破解山区农产品“出山难”的问题,展销点创新采用“社区直供+市集快闪”模式。工作人员提前在社区群发布供货信息,凌晨从山里采摘的玉米、刚磨好的豆腐,中午就能新鲜送达居民手中;每月还会走进德胜街道等社区举办市集,将山里的新鲜农货直接送到西城居民家门口。尽管清水豆腐因运输成本较高价格不低,但凭借独特的品质,还是积累了不少回头客。
作为全市首例人防工程公益化助农项目,这个“地下窗口”不仅让城市居民尝到了深山里的鲜味,更蹚出了一条“平战结合”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