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骄傲——记抗日烽火中成长起来的人民音乐家曹火星

2015-08-28 13:32:01 文/任国伟

 

       在太行山麓滹沱河畔的河北省平山县一个小村庄,有一个小纪念馆——曹火星纪念馆。曹火星的名字是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传唱全国的歌曲联系在一起的。
  曹火星,原名叫曹峙,1924年10月生于河北省平山县西岗南村,这里距西柏坡不远。1937年10月7日,日寇的铁蹄践踏平山大地,13岁的曹峙从保定中学辍学回乡参加了抗日群众组织,起初担任本村的青年救国会主任。1938年春节过后,曹峙到平山县农会工作,后被调到平山县青年救国会的宣传队——铁血剧社。
  曹峙眼见无数的抗日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也总想把自己的一腔热血洒向抗日战场。他读过毛泽东的著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便改名曹火星,以表示自己有一颗火热的心。
  1943年,从联大文艺学院结业的曹火星边实践边创作。1943年3月,蒋介石开始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称“中国的命运,完全寄托于国民党”。针对“没有国民党就没有中国”之说辞,中共中央刊物出版了《评中国之命运》,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了社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
  为了开展反“扫荡”,群众剧社化整为零,深入到群众中宣传党的抗日主张,曹火星和队友们辗转到了北京房山霞云岭的堂上村。在村里住下后,他白天搞宣传,晚上忙创作。他创作歌曲的灵感就来自《解放日报》发表的社论。歌词边写边改,歌曲则来源于家乡河北平山一带民间流行的《霸王小调》。经过几天几夜的创作和反复修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诞生了。
  一天,曹火星对队友说:要教唱新创作的一首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渐渐地,一传十、十传百,这首歌一下子在房山一带传开了。再后来,伴随着八路军、解放军前进的步伐,这首歌唱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
  1950年的一天,毛泽东在中南海听到女儿李讷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就告诉女儿“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是先有中国,后来才有共产党”。应该在“中国”前面加一个“新”字。从此,就有了经久不衰的经典旋律——《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曹火星创作了一系列反映人民艰苦奋斗、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歌曲。1999年4月16日,曹火星因病医治无效逝世。曹火星一生创作了千余首歌曲,被誉为“人民音乐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