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长城的维护者
运动鞋、工装裤,还有一件防水抗风的短风衣,西城区民防局工程科科长陈政这一身装扮,怎么看都不像是政府机关里的工作人员。他们穿上这身“行头”不为别的,只为了工作方便。
“我们最近在普查早期人防工程,和我们一起实地去看看吧。”一大早,陈政叫上李晶、范斌等科里的几名工作人员,抄起地上的雨靴,揣上手电,就出发了,笔者随同前往。
提到自己的工作,在民防系统工作了十多年的陈政说:“我们这份工作绝不是靠一两个人完成的,而是主要依靠街道,靠一支有向心力的团队。”一旁的范斌打电话约了大栅栏街道民防科科长郭金贵,请他在第一个普查点与大伙儿汇合。
“早期人防工程基本上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建的,这么多年过去了,隐患不少。”陈政正说着,第一处要检查的早期人防工程的入口就到了。
“负责人在吗?麻烦您给我们开一下锁。”让人意外的是,这入口非常隐蔽,就在大栅栏街道廊房三条西口的一家饭馆门前。
锁开了,入口的盖板下面掉入了不少灰尘,冷凝水也在滴答滴答地流着。几位民防工作者穿上雨靴,低头伏腰,小心翼翼地从盖板下钻入了通道,顺着台阶向深处走去。下得越深光线越弱,走在最前面的郭金贵打开了手电。“区这样的早期人防工程通道还有很多,各条通道大多都是相通的,要是把路都走遍了,一条通道就要走上大半天。”郭金贵边走边说。
这处人防工程的墙上有雨水浸透后留下的痕迹,说明这里曾经存过不少水,再加上空气不流通形成的缺氧环境,就像走到了潮湿的闷罐里,那股难受劲儿就别提了。
一路上,踏过的地板几乎都出现了起拱开裂的现象。陈政说:“这处隐患工程已经列入了今年的治理计划,正准备尽快回填。”
“这还算好的,不少早期人防工程还会散发出一股股臭味,走到不同路段还会有水流下来打湿衣服。”李晶刚接过话茬儿,就在一处竖井处发现了顶部随时可能掉落的水滴。
离开大栅栏,陈政和他的同事们又来到位于珠市口西大街阡儿胡同北口东侧的一家商户门前。在这里,他们和天桥街道民防科科长华勇以及从事人防工作十多年的李长生相约,一起查看一周前还在不断漏水的早期人防工程。
来到地下,积水的路面寸步难行,墙上遍布蚊虫。越往深处走,路面的积水越深,似乎马上就要没过齐膝的雨靴了。
“这不算什么,见过渔民打鱼时的行头不?我们也有。为的就是遇到人防工程漫灌时下来查看情况。”
“慢点儿,听,这是什么声儿。”远处传来的声音让华勇停下了脚步,他忙着招呼道,“看来还有漏点,不知道是不是之前的没修好,咱一块儿过去看看。”
说着,几个人借着手电的光亮发现了不远处正在哗哗流水的新漏点,地上还淤积了不少泥沙。陈政踩在松软的泥沙上,掏出手机连忙拍下漏点的情况。
回到地面,陈政将手机拍到的情况用彩信发了出去,并拨通了区市政市容委相关科室的电话。“您好,前几天维修过的废弃的地下水管线又出现了新的漏点,快请工作人员再来看看吧。”
这边刚撂下电话,另一头的电话又响了。“我们这儿一户居民准备盖房时发现了疑似的早期人防工程,麻烦您过来给确认一下。”
挂断电话,陈政几人准备到新街口街道盒子胡同的一处平房院去。此时已是下午5点,他们依旧穿着雨靴,急匆匆地走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