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千年边塞诗 共谈千秋家国情(二)

2024-04-18 10:29:00 北京国动微信公众号

边塞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华彩一章,在众多的诗歌体裁中,边塞诗以其豪迈奔放的气势、意境,彰显了金戈铁马、气吞山河的气魄。边塞诗中蕴含的爱国精神、英雄气概、道德情怀和艺术魅力,对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增进文化认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为进一步挖掘边塞诗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凝聚起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北京市国防动员办公室新媒体特别策划了“千年边塞诗·千秋家国情”边塞诗诵读展播活动,通过招募志愿者进行边塞诗歌诵读,带领广大听众朋友赏析边塞诗的深刻内涵,牢记一代代戍边人的家国情怀,凝聚起热爱祖国、团结进取的磅礴精神力量。

千年边塞诗 

      千秋家国情

图片


本期青果电台为您带来的诗歌是唐代诗人杨炯的《从军行》。由橄榄枝光志愿服务总队王鹏诵读。

请点击下方音频收听

边l塞l诗l家l国l情

从军行

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阁,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书法撰写:北京市国动办 肖鲲


赏析

“初唐四杰”对唐代诗歌的发展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他们一反纤细绮靡的诗风,写出了一些慷慨豪迈、意境壮阔的边塞诗。杨炯是初唐四杰之一,十一岁中举,有神童之称,现存诗作33首。他的这首《从军行》生动地描写了一位热血少年投笔从戎、出塞作战的雄壮情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烽火,古代一种报警手段和信号。古代在边地到内地的大道上,沿途构筑高台,上置柴草,根据敌情,逐级向内地燃火报警。西京,即唐代国都长安。这两句诗是说,边防告急的烽火已经传到了京城长安, 严峻的形势给年轻的书生以强烈的震撼和冲击,心中失去了往日的平静。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再也不能安于单调的书斋生活了,决心投笔从戎,奔赴沙场。一个“自”字,清楚地表明了少年赴边杀敌,完全是发自内心的,自觉自愿的。

牙璋辞凤阁,铁骑绕龙城。牙璋,是古代调兵用的兵符。凤阁,是指皇帝住的京城。铁骑,指强大的骑兵。龙城匈奴的名城,这里指敌方的军事要塞。告急的烽火不仅惊动了少年,更惊动了朝廷,庞大的唐军奉命出征,浩浩荡荡地离开了京城。正义之师行正义之战,所向披靡,锐不可当,很快将敌人的城池团团包围。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凋,指脱落,失掉。旗画,军旗上的图案彩画。两军对垒,短兵相接,此时又风雪交夹,风声鼓声厮杀声交织在一起,战斗十分残烈,就连军旗上的彩色图案都打得模糊不清了。雪暗凋旗画,是眼之所见,风多杂鼓声,是耳之所闻。两句诗各臻其妙,互为照应,通过色彩和声音,把一场艰苦激烈的战斗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百夫长,即基层军官。尽管少年书生是第一次从军参战,但表现的却异常从容和勇敢,面对生死抉择,毫不犹豫,毫不畏惧。“壮士耻为儒”,在他看来,为祖国而战,为民族利益赴难,比两耳不闻窗外事,心只读圣贤书更有意义。至此,一位跃马挥戈、驰骋沙场的英雄少年呼之欲出,跃然纸上。

这首诗故事情节完整,风格自然凝重,既有人物心理描写,又有出征将士英雄气概的渲染,最后直抒从军报国的忠烈情怀。全诗节奏明快,气势如虹,笔力雄劲,一气呵成,自始至终洋溢着积极向上、奋发激昂的进取精神,是初唐诗坛上难得的边塞诗佳作。值得一提的是,军队应是战场上的主题,风雪背景只是客体,但诗人却把大量笔墨用在渲染背景上,这种喧宾夺主的手法反而更衬托出战斗的艰苦与惨烈,显示了诗人的大家手笔。

图片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相信您刚刚在杨炯的《从军行》里,感受到了他壮志凌云、勇往直前的精神,这首诗的确是诗坛上难得的边塞诗佳作。

刚刚您聆听到的边塞诗赏析内容摘选自军事谊文出版社出版的《边塞诗赏析》一书,作者为中国军事文化研究会理事、原总参谋部办公厅林高俊大校,在此特别致谢。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本期边塞诗赏析就到这里,下期继续为您带来精彩的边塞诗赏析,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