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千年边塞诗 共谈千秋家国情(一)
边塞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华彩一章,在众多的诗歌体裁中,边塞诗以其豪迈奔放的气势、意境,彰显了金戈铁马、气吞山河的气魄。边塞诗中蕴含的爱国精神、英雄气概、道德情怀和艺术魅力,对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增进文化认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为进一步挖掘边塞诗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凝聚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北京市国防动员办公室新媒体特别策划了“千年边塞诗·千秋家国情”边塞诗诵读展播活动,通过招募国防动员志愿者进行边塞诗歌诵读,邀请听众朋友一起赏析边塞诗的内涵,牢记一代代戍边人的家国情怀,凝聚热爱祖国、团结进取的磅礴精神力量。
千年边塞诗
千秋家国情
本期青果电台为您带来的诗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由橄榄枝光志愿服务总队志愿者张谦诵读。
请点击下方音频收听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书法撰写:北京市国动办 肖鲲
赏析
王昌龄是唐代著名诗人,开元十五年即公元727年中进士,现存诗作180余首。在群星璀灿的唐代诗人中,王昌龄以擅长七绝而名重一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他的诗追求洗炼与完美,尤其他的边塞诗,言少意多,雄浑自然,充满着积极昂扬的精神。“出塞”,乐府《横吹曲辞·汉横吹曲》旧题,内容多为表现将士边塞生活。在这首《出塞》中,作者以深沉的感情和天才的诗章,抒发了边关将士献身国防的一片赤子之情。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秦汉两朝,前后相继数百年,诗人只用短短两句诗,便跨越了漫长历史,创造出空灵深远而又气势恢弘的独特意象。清幽宁静的月夜,面对历经沧桑的古塞雄关,怎能不让人抚今追昔思绪万千呢?
修筑长城,以防外患,从秦汉时代就开始了,自然,月照边关的景象早在千年以前就有了。“秦时明月汉时关”。明月还是秦汉时的明月,关塞还是秦汉时的关塞,为了这明月边关,千百年来有多少将士征战万里,未能生还,并且还将有更多的好儿女奔赴疆场,为国效命,因为巩固国防不 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年年月月永不停息的万里长征;保国戍边也不是哪一个人、哪一代人的事,而是整个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共同的义务和责任。在这里,“万里长征人未还”,不仅是对未能生还的将士深切的悼念,更是对中华民族前仆后继、保家卫国优良传统的尽情讴歌。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但使”,即“假如、倘若”的意思。“龙城飞将”是指汉代著名将领李广。他能征善战,威震敌胆,大有一剑能当百万师之勇,号称“龙城飞将军”。驻守边关的战士们仰望明月,抚摸关塞,回顾历史,面对现实,心中荡激着驰骋沙场、报效祖国的阵阵冲动,他们盼望着李广那样的将军出现,假如那样的话,敌人是不敢靠近边关的。但使龙城飞将在,既是对历史英雄的敬仰和怀念,更是对现实的关切与呼唤。这美好的愿望,急切的心情,充分体现出边防战士崇高的思想境界和抗击敌人的坚定决心。这两句诗与前一句紧紧衔接,进一步把全诗推向更高层次:历代军人有着一个共同的愿望和目标,那就是安边定远,保卫祖国。过去万里长征人未还,如今仍然披坚 执锐、严阵以待,决不让“胡马”度阴山。
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名作。诗人紧紧抓住月照边关的典型环境,从千年之前,万里之外入笔,以“秦时明月汉时关”这一美轮美奂的诗句统摄全篇,天上人间相观照,明月汉关相辉映,极其概括地将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呼唤相结合,意境恢宏深远,内容含蕴丰富,神韵雅致俊迈,被后人推崇为唐代七绝压卷之作。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相信您刚刚在王昌龄的《出塞》里,感受到了热血将士出塞作战的雄壮情景,这首诗的确是诗坛上难得的边塞诗佳作。
您刚刚聆听到的边塞诗赏析内容摘选自军事谊文出版社出版的《边塞诗赏析》一书,作者为中国军事文化研究会理事、原总参谋部办公厅林高俊大校,在此特别致谢。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本期边塞诗赏析就到这里,下期继续为您带来精彩的边塞诗赏析,我们下期节目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