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做好新质作战力量国防动员准备的思考

2025-06-24 17:48:00 北京市国防动员办公室 法规处 文/刘凯

自2022年持续至今的俄乌冲突中,因为冲突双方对各类无人机的大量应用,使得无人机作为一种战争武器在全世界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而我国无人机经过多年的发展,无论在军用领域还是民用领域,均已位居世界前列。在无人机俨然已经成为当今新质作战力量的一个典型代表,研究做好无人机的国防动员准备确有必要也具备坚实基础,对于我们做好新质作战力量的国防动员工作具有较好的启发作用。


多维度扎实推进

无人机领域的国防动员准备

做好无人机领域的国防动员准备,需要基于对战时需求的研判和对供给能力的了解分析,全面系统地做好人员物资训练法规政策等多方面工作。

任务需求研判。需求方面,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类型需求的研判。即在我们可能面临的战争中哪些种类的无人机是需要开展国防动员的。总体上,高空长航时的大型超大型无人机,因覆盖面积广,在战争中的位置也通常远离一线,相对损耗较少,同时制造标准高难度大,战时主要靠现有军工企业提高产能。微小型无人机有相当一部分是从民品改进改装而来,战时通过适当降低标准,更可以广泛动员民用无人机企业甚至相关企业转扩产予以补充。因此这部分将是战时动员和平时准备的重点。二是对数量需求的研判。针对不同类型的战争与规模,结合型号的使用特点等因素,不同类型的无人机需求也存在较大差异。例如微小型无人机,作为一次性使用的消耗品,需求量可能以万为单位。地方有关部门应当积极学习现代战争有关知识,结合自身职能开展相关研究,为精准把握、落实需求做好准备。

产能调查储备。做好动员准备工作,必须对相关行业领域的产能情况有清晰的了解。一是扎实做好潜力调查。要结合年度国防动员潜力调查工作,从数量、质量及分布情况等各方面对无人机领域的企业、人员、物资进行数据搜集、分析和管理,为后续相关动员方案计划的拟制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全面细致调查梳理。不仅要对无人机企业进行细分,而且要对无人机研发、生产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全面掌握。例如通过某App粗略检索可以发现,北京市处于开业状态的无人机企业有318家,但其中有多少是生产企业,有多少是研发机构,有多少只是代理销售,有必要进行深入了解。同时,为保障战时稳定转扩产和特殊设计、改装需求,战时还需要同时动员有关元器件、原材料厂家,以及相关设计机构。只有对整个产业链的相关主体及产能和人员、物资、技术的储备,乃至工艺、技术水平都有切实的掌握,我们的动员工作才能脚踏实地、有条不紊。三是做好区域数据沟通共享。发挥京津冀协同发展优势,推动促进环京省市和中部战区等跨省市协作机制,在区域范围内促进相关产业资源的互通有无,搭建产业协作平台。

人员训练储备。无人机在战争中使用量大,对飞手需求量极大,除了军队培养之外,地方也需要做好相应的人员队伍建设。一是与国防动员专业队建设相结合。要利用当前无人机产业大发展的有利契机,动员相关企业和无人机培训机构积极参与到后备人员和培训演练等各方面中来,组建以应急、消防和相关企业飞手为骨干无人机专业队,适时组织训练演练。二是与国防教育和科普工作相结合。要结合国防教育进课堂和科技兴趣小组等科普工作,在大中小学的青少年中广泛开展无人机知识技能培训,进一步扩大潜在动员力量。三是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要充分利用北京推进低空经济相关政策和建设成果,积极研究如何结合推进北京市无人驾驶航空示范区建设做好无人机领域国防动员工作。

政策制度支撑。一是依法规范动员。结合国防动员法规体系建设,在相关地方法规规章中对无人机等新域新质力量动员作出规范。同时制定相关规范性文件,逐步建立完善动员、征用、勤务等各类具体工作的制度规范。二是明确补偿标准。对于依法参加训练演练、履行国防动员勤务的人员和企业等社会组织,根据担负的具体任务,细化补偿标准,明确经费保障,有效保护各方参与国防动员工作的积极性与合法权益。三是完善激励政策。结合低空经济产业政策和国防动员、军民融合等工作,区分个人和组织,积极研究协调出台保障激励举措,鼓励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国防动员工作。


做好新质作战力量

国防动员准备的思考

无人机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较好地体现了新质生产力具有创新性、数字化智能化、跨产业融合、民企比重较大等特点,以其为样本,对于我们研究做好新质作战力量的国防动员准备具有较好的启示作用。

科学确定动员需求。科学合理地确定国防动员需求,可以有效增强国防动员准备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提升战时动员的效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健全国防建设军事需求提报和军地对接机制”的要求,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相关工作的重视。在新的国防动员体制下,需求提报主要是军队的职责,但地方有关部门也应当结合自身职责,学习研究现代战争条件下动员需求的发展趋势和特点,结合本地动员潜力评估等基础工作,研究明确本地区本领域动员保障能力的长短板,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做好平时准备工作。

牢固树立全链条动员意识。新质生产力往往集中了多个产业发展的最新成果,具有高度集成、产业融合的特点。同时,现代制造业、服务业的高度专业化也更加强调产业链的细分和协作。一个终端产品乃至技术服务的背后,不再是少数几家企业的成果,而需要一个完整产业链的共同努力。因此,在动员准备乃至潜力调查时就要牢固树立全链条动员的意识,围绕终端产品供应做好全产业链的调查研究,特别是准确把握其中的“卡脖子”问题,才能全面切实掌握动员潜力,针对性做好准备工作。

健全完善跨区域协同机制。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不同,每个地区都很难单纯依托自身基础在战时满足国防动员需求,平时开展动员准备工作同样存在类似需求。因此需要加强区域间的沟通协同,建立有效协作机制,充分发挥各自区位优势,形成互补,以有效完成平时的国防动员训练演练和战时动员保障任务。

做好全方位储备工作。国防动员是根据国防需求,动员全社会人力物力资源并转化为国防实力的过程。在新质战斗力方面,同样体现了这个特点,甚至由于其高科技属性,专业性更强,更加要求从平时就围绕人技物三方面开展全面的准备,并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训练演练,确保战时能够“拉得出、顶得上、打得赢”。

持续健全法规政策保障。要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防动员工作,持续健全完善动员法规制度,既为动员工作提供法治保障,也要依法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要结合国标军标,研究推动建立各类技术标准,为战时各类物资装备与军队现行装备体系融合奠定基础。要切实注意发挥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激励作用,通过在荣誉表彰、产业准入政策、税收减免优惠、产业基金扶持、提供融资便利、补偿补助标准等方面,给予积极参加动员工作的各类组织和个人充分激励和保障,充分调动各方参与和支持国防动员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