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战结合两相依——记北京日报西山基地的保护与利用
在新中国战备工作中,历来把党媒的安全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从中央到地方,都为党媒战时能不间断地发出党的声音而准备了藏身之所,北京日报西山基地就是为了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坚持出版报纸而修建的战备工程。
1964年,北京市委将原市委在京西修建的一处学习、培训基地划拨给北京日报社,并提出“北京日报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出版”的要求,从此,北京日报社就有了西山战备基地。地下洞库长约240米,建筑面积999.22平方米,现仍完好地保留着照明、通风、防毒、供暖、上下水等设施。进入山洞,沿着运纸用的滑轮小轨道前行,最先见到的是配电室等设备间,在山洞拐弯处,豁然开朗,两个大的印刷车间展现在面前,再往里是排版、铸字车间、编辑部办公室等场所。整个山洞有两个出入口,每个出入口设有三道防护门,是严格按照防核武器、防生物武器、防化学武器“三防”的功能设计的,关上厚重的防护门,这里就能与外界隔绝,可以有效躲避核、生、化武器的伤害。整个工程坚固、隐蔽,在山洞周围还建有纸库、油库、药品库、配电室、锅炉房等建筑,完全能够满足战时报纸的编辑、排版、印刷工作和新闻纸的储存保管。地下工程建成后,为了检验其战备功能,报社还曾组织过实战演练,让编辑、排版、印刷各岗位人员进入洞内封闭办公,有一次还在洞内编辑出版了北京日报1971年9月27日的报纸(战备试验版),当年的工作、生活用品,都陈列在展览室里,特别是战备试验版的纸型资料,彰显着厚重的战备氛围。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党的工作重心实行了战略性转变,从随时准备打仗转变到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上来,过去的战备工程也从随时准备启用转变到日常维护管理和开发利用上来。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山基地逐渐作为北京日报社干部职工学习、劳动基地,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报社的编辑记者轮流到这里进行劳动锻炼和学习集训。多年来,报社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尽力维护着作为国有资产的西山基地,但由于各种因素,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西山基地房屋因常年荒废闲置,致使建筑及各类设施倒塌、破损严重。
西山基地在报业历史、文化传承、文物研究方面具有特殊意义。为保留历史遗迹、传承报业文化,北京日报社与市文物部门、区政府等多方努力对基地进行修缮保护和抢修,2017年10月底,修缮后的西山基地作为文物保护单位正式亮相,如今的西山基地完整地保留了当年的建筑风格,充分展示了北京日报战备基地的发展历程。
有备无患,忘战必危,这是历史无数次证明了的颠覆不破的真理。北京日报社深谙这个道理,他们对自己的战备基地从来没有忽视过,而是根据时代的发展,顺势而为,不断采取有效的措施维护管理和开发利用好自己的战备基地。他们给修复后的基地赋予了新的功能:“数字化应急采编基地,兼顾会议和接待功能,并适度对外开放。”这一新的功能定位,既坚守了基地的战备功能,又发挥基地的资源优势,通过开发利用为基地的生存与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笔者认为,北京日报为战备基地的保护和利用创造了很好的经验,值得很好地提倡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