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地下从“洞”到“城”的变迁
从北京地铁10号线北土城站出口向东北方向望去,在鳞次栉比的大厦丛中一眼就能看见奥体文化商务园区。园区下面有一座大型地下综合体工程,是北京市民防工程的一个新样本。
11年前,奥体中心还是一个城中村,配套的人口疏散基地只能容纳千余人。2008年北京奥运会改变了这里,瓦房变高楼、荒地变公园,人流、车流激增,常住人口数倍猛增。“奥运经济刺激这一地区的房价猛涨,要建成配套的人防工程,投资额度非常大。”北京市人防办工作人员梁兴伟说,“我们只能采取平战结合的方式,协调有关部门,在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时兼顾到人民防空的需求。”
平战结合,是改革开放后人民防空工作最大的改变。1978年,第三次全国人民防空会议确立了“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平战结合、质量第一”的新时期人民防空工作方针。从此,我国人防建设的指导思想开始了战略性调整,由单纯的人民防空工程建设转变到人民防空工程、组织指挥、通信警报、专业队伍和科技教育协调发展上来,由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一的行政管理转变到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制等多种手段上来,由只注重战备功能转变到综合发挥战备、社会、经济三个效益上来。
为解决开发建设中的投资问题,各地人防部门广泛吸纳社会资金联合开发。国家也及时调整了政策,从而形成一股新的地下空间开发热潮。正在建设的奥体中心地下综合体工程,即是以地铁为骨干,以防空地下室为主体,以专业配套工程为重点,以地下空间兼顾设防为补充的防护工程体系,充分体现了“一个工程多种用途”的原则。
不仅是奥体中心,在北京的地下,“防空洞”既作为战场,也当成市场建设——纵横交错的地铁、商场、博物馆、电影院在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同时,也兼顾战时防空的需求。昔日的生命保险空间变成了地下停车场、旅馆、餐厅、医院和仓库……
2011年5月,《北京市人防工程和普通地下室安全使用管理办法》出台。北京市民防局依据此办法加快人防工程管理整治工作。他们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在保持人防工程战时效能的基础上,增加其便民性。在这种理念推动下,近年来,北京市人防工程开发公益功能日益突出:西城区月坛雅集传艺荟集中了60名全国工艺美术大师的数百件非遗作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文化遗产青少年传习基地”;丰台区方庄民间艺术馆,建筑面积将近500平方米,设有书画、布艺、剪纸、环保等10个工作室,10余位民间工艺大师在此传道授业;大兴区永华南里社区邻里文化展览馆,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集中展示邻里文化的影像资料、社区榜样的风采;门头沟区防空防灾宣教体验馆,设防空防灾两大知识展区,布展面积2300平方米,集人民防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知识、宣传教育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宣教场所,通过图文展示、实物模型、幻影成像、投影视频、触摸互动等形式,把声、光、电有机结合,为广大市民学习体验防空防灾知识与掌握应对突发事件基本技能提供了平台。朝阳区安贞街道青少年阅读体验基地,集手工制作、安全技能培训、才艺展示于一体,逢年过节举办民防主题庙会…… 而这些人防工程里的屏风、石膏墙、玻璃门都可随时拆除,稍加整修便可还人防工程原貌。据悉,目前北京市用于公益便民类人防工程共计3500多处、超过1600万平方米,占到全部在用人防工程总面积的92%。
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将民防的单一职能扩展为战时防空抗毁、平时抢险救灾的双重职能。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也积极探索战时防空与平时抗灾救灾相结合的新模式,充分利用人防组织、人员、技术和设备设施,主动承担了一些防灾救灾特别是核应急、化学事故应对、特种救援等任务,填补了防灾减灾救灾的空白领域。北京市人防办改称民防局,积极参与应急管理,尤其是应对北京“7·21”特大暴雨,雅安、鲁旬抗震救灾、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国庆60周年庆典、奥运会等重要会议的应急通信保障任务中,圆满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有效发挥职能作用,彰显了人防人的卫国护民情怀。
人民防空为人民。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指明了人民防空的发展方向,对人民防空提出了时代要求,提升核心能力、履行使命任务更加紧迫。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实施,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深化,给人民防空建设带来了新的历史契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推广应用,更为人民防空建设注入了活力。
2018年11月8日,根据《北京市机构改革实施方案》,北京市民防局更名北京市人民防空办公室,仍作为市政府直属机构。在新的形势下,北京人防全体干部职工将聚焦使命任务,强化人民防空建设,砥砺奋进,再铸辉煌!
(本版老照片由胥红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