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空洞的春天故事
改革开放40年,人民防空建设由单纯注重战备功能转变到综合发挥战备、社会、经济三个效益上来。
“人民防空是国之大事,是国家战略,是长期战略。”
2016年5月13日,习主席亲切会见参加第七次全国人民防空会议的代表。在热烈的掌声中,习主席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人民防空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安危、事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果。要坚持人民防空为人民,铸就坚不可摧的护民之盾。
改革开放40年,人民防空建设由应对一般条件下的常规战争、核战争转变到准备打赢信息化战争上来;由单纯注重战备功能转变到综合发挥战备、社会、经济三个效益上来,取得辉煌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亲切关怀人防事业,激励全国人防工作者奋进新时代、再创新辉煌,更加有效地履行“战时防空、平时服务、应急支援”的职责使命。
变观念
从“无底洞”到“地下城”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面对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毛主席发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号召,全国各地掀起群众性构筑防空工事的热潮,建起一大批人防设施。但是,人防工程投入大、和平时期效益差的问题日渐凸显。
改革开放之初,各地人防部门领导普遍面临压力。有人说:“人防是个‘无底洞’,投再多的钱也听不到响声。”还有人说:“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了,人防工程建设就缓一缓吧!”
人防是广大人民群众在未来战争中的生命保险工程,怎能缓一缓!
工程不能缓,兜里又没钱,人防怎么建?各地人防部门积极探索,历经阵痛之后,长期紧闭的人防工程大铁门随着思想的解放“咯吱”打开了。
哈尔滨市由于商业设施缺乏,将市区1万多平方米的人防工程改造成一间间地下商铺出租。这条后来被誉为“全国人防商业第一街”的地下商铺长廊,取得超出预期的社会、经济效益。随后,“平战结合,开发利用”的人防观念如春风般一路南下,沈阳、长春、北京、南京、上海、武汉、广州等各大城市纷纷打开人防工程大铁门,成千上万的人防设施变成商场、旅馆、餐厅、仓库、健身房和停车场,形成一座座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地下城”。
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全国人防设施创造产值2300多亿元,提供就业岗位240多万个,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增长点;近年来,全国人防设施每年创收数百亿元,年度上交国家的利税超过国家当年对人防建设的投资。
变机制
从“单建”到“结建”
记者在人防战线采访,常听人防工作者说“单建”“结建”这两个词。弄清词义后,顿感这两个词见证时代变迁。
“单建”,就是单独建设人防工程。改革开放前,人防部门按照政府计划、行政指令,运用国家和地方政府拨款,单独建设只具战备功能的人防设施。
“结建”,就是结合城市新建民用建筑,修建战时可用于人民防空的地下设施。1984年发布的《人民防空条例》、1996年颁发的《人民防空法》将这一办法作为法规条文明确下来。许多省市区在实施细则中规定,新建10层以上的民用建筑物,必须配套建设防空地下室。
这条法规,像一双力大无比的手,把我国人防建设推上快速发展轨道。各地采用“人防工程+住宅区+商务区+地铁工程+公共服务设施”等多种模式,建起一大批地上地下综合体,不但落实了人防要求,还提高了城市空间承载能力,缓解了城市用地紧张矛盾。记者在南京江北新区看到,中央商务区的地面上是数十栋高楼和一片片绿地,地下有4条地铁线通过,还有面积达100万平方米的“地下城”。
新时代,我国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不仅300多座大中城市“长高长胖”,还有2000多个县城和开发区快速成长为中小城市。伴随这一历史进程,我国人防建设在“结建”机制作用下,以令人惊叹的速度发展。
周恩来总理生前特别重视人防建设,他曾提出全国人均1平方米的人防建设目标。在他离开我们40多年后的今天,北京、上海、厦门、长沙等百余个人防重点城市实现这一目标。
变管理
从电话机到数据云
如果把地下工程比作人防的“钢盔铁甲”,那么指挥通信则是“神经系统”,其反应速度的快慢和精准与否,直接关系防空袭斗争的胜败。
前不久,记者来到河南省人防指挥所,只见硕大的电子屏上滚动显示该省主要城区、交通枢纽、重要经济目标实时监测画面。同时,电子屏还清晰呈现人防工程实境化模型,点击鼠标进去“走一圈、看一遍”,可细查工程结构、温湿度、维护保养等情况。省人防办的同志自豪地对记者说:“只看电子屏,便知中原事。”
如今,人防工作者对这些信息化建设成果早已习以为常,但在改革开放初期,一台办公电脑都让大家新奇不已。1988年,北京市民防局的第一台电脑就放置在唯一装有空调的房间里,运行着首都人防工程数据,既稀罕又神秘。那时,人防指挥通信工具主要是有线固定电话。
从2005年开始,人防系统大力推进“一网四系统”建设,建成覆盖全国的卫星通信网、短波通信网,各地人防部门拥有以光纤网为支撑的音视频传输、以军用电台为支撑的语音传输、以“北斗”技术为支撑的信息传输手段。
新时代,大数据建设风生水起。2014年,国家人防办颁发《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人民防空战备数据建设的意见》,拉开人防大数据建设的帷幕。贵州省人防办借助“云上贵州”大数据服务平台,不仅建成大幅提升人防工程管理能力的“白云”,还建成能够辅助应战应急决策的“红云”,实现“人在干,数在转,云在帮”目标。人防大数据课题组的一位研究人员说:“我国人防正步入耳聪目明反应快的大数据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