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地震给我国民防建设的启示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的里氏9.0级地震给日本带来了巨大灾难,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认真汲取日本抗震救灾的经验教训,有针对性地加强我国防灾救灾和应急管理,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防灾功夫重在平时
那次发生的9级大地震,是日本地震记录史上震级最高的一次。然而,日本此次地震死亡的人数并不多,死亡一万多人,失踪一万多人,远远少于汶川地震死亡人数。其主要原因,是日本在平时对防灾下了很大功夫,措施得力。
一是地震的预测预报准确及时。由于日本是地震多发国家,全世界6级以上的地震有20%发生在日本,因此十分重视对地震的预测预报。当地震第一波传到东京前30秒,很多住宅的地震报警器就启动了。日本政府敢于在地震前拉响警报进行预警,为居民赢得了宝贵的避险时间,这是减少地震伤亡的主要原因。
二是民众应对从容。长期全面普及的防震教育,使日本民众抗震意识极强。在日本,随便询问一个小学生,都能准确告诉你地震时该采取的防护措施。一般的日本住户都很清楚楼内的防灾紧急通道。每户日本人家都有一张地区《灾害时避难场所》地图,标明了这个地区一旦发生地震、洪水、台风、山崩、海啸时的避难场所。正是基于平时的教育、训练和频繁地震的考验,使日本人养成了冷静从容的“国民秩序”,减少了伤亡损失。
三是增强建筑物抗震强度。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日本政府明确规定,学校、政府、体育馆等公共场所,建筑物的抗震级别要达到8级以上。强化和确保政府机构建筑物,医院、学校等公共建筑物及重要的交通设施,防灾设施的抗震性能。在启发居民强化住宅抗震性能的同时,对市区街道修复时也要注意提高其抗震性能。虽然遇到了超出抗震级别以上的大地震,但是造成建筑物的破坏并不多,这也是减少人员伤亡的重要原因。
借鉴日本的经验,防灾救灾必须将重点放在平时的预防上。加强灾害的预测预报预警、提高国民的防灾救灾意识和技能、增强抵御灾害的防护能力,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首先,国家应加强对灾害的预测预报和危机安全预警系统建设。应该加大经费和科研投入,通过增设地震计、测量震度计、自动气象数据探测系统观测点强化观测体系,在自身不受到次生灾害影响的基础上,灵活及时地发布气象等各种警报信息。进一步完善预测预警手段,提高预测预警能力。
其次,国家应进一步加强防灾救灾知识教育,从娃娃抓起,将防灾救灾知识普及到全社会,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同时,要加强各种灾害事故自救互救训练、演练,提高民众的逃生和防护技能。
再次,国家应高度重视落实各项防灾救灾的防护措施。包括完善指挥通信系统,制定建筑物抗震标准,增强建筑物的抗震强度;大力建设居民紧急避难场所,储备必须的生活物资等。通过各种综合配套的措施,增强对灾害事故的防护能力。
二、信息传递不能间断
大地震发生后,日本气象厅随即发出海啸预警,为避险赢得了第一时间。但日本气象厅后来提升海啸预警级别,而这时大多数居民已经离开房间避险,未能收到这个消息,因此避险的地方不够高,结果造成大量居民被淹死或者被海啸卷走,从而增大了伤亡损失。由于日本沿海地区町内的高音喇叭和气象厅的预警信息未能相联,没有及时通过高音喇叭向居民发出变化了的危机信号。同时,地震发生后,随着信息量的激增,通信系统首先瘫痪,居民无法通过通信系统获取新的危机信息。如果居民提前知道10多米海啸的危险,本可以在海啸到来前的十几分钟内向更高的地方转移。因此,地震预警赢得的第一时间还不够,必须赢得第二时间,这种警报信息的传递不能间断。
目前,我国的灾害预报预警系统还不够完善配套,互联互通更是薄弱环节。2007年7月18日发生在济南的特大暴雨就充分暴露了这个弊端。当时,虽然气象台通过广播电视发布了暴雨警报,但居民大多数在上班,没有及时收听收看到,结果造成数十人被淹死。如果当时气象台、广播电视台与防空防灾警报器联通的话,通过防空防灾警报器发放暴雨灾害警报音响,并通过电声警报器的高音功能播发语音信号,完全可以避免人员伤亡。
鉴于此,必须实现灾害预警信息手段的多样化、各种预警系统的互联互通,确保警报信息传递的稳定、可靠和不间断。首先,要实现灾害预警信息手段的多样化。除了广播、电视这些传媒以外,应当充分利用防空防灾警报器发放灾情警报。目前,许多城市警报音响覆盖率已经达到100%,无论白天还是夜晚,居民无论是在家中、单位还是在户外,都能听到警报音响信号。而且电声警报器其实就是高音喇叭,能够播放语音警报信号,使居民及时准确地获悉灾情种类和防护方法。同时,还应当充分利用手机短信群发的形式,及时发放警报信号。各种汽笛、喇叭、锣鼓等也可以作为辅助手段。其次,应实现预警系统的互联互通。地震、气象、防汛等部门对震情、气象、汛情等的预测预报,应当与政府应急管理有关部门及广播电视、防空防灾警报、无线通信等实现互联互通,以确保警报信号传递的不间断。
三、间接破坏应当重视
日本大地震带来的第三个灾难是核泄露。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爆炸造成核泄漏,已确认有数十人遭受核辐射。地震造成的直接破坏摧毁了核电站的外部电源,地震引发的海啸则摧毁了核电站的备用柴油机发电机组。电力中断导致冷却系统失灵,结果是地震的间接破坏造成了核爆炸的悲剧。
目前,我国的防灾救灾应急预案,以及各种应急救援措施,都是着眼于灾害事故的直接破坏,而对灾害事故的间接破坏准备不足。山东新矿集团华源有限公司矿井溃水事故就是典型事例。
2007年 8月17日,山东省新汶地区突降暴雨,造成山洪暴发。后洪水通过煤矿用于井下水砂充填的废弃砂井溃入该矿,造成井下100多名矿工丧生。该矿虽然对安全生产做了周密的准备,对生产事故进行严密防范,却忽视了自然灾害的间接危害,造成惨痛的教训。
因此,在对灾害事故进行防范和应急救援中,必须高度重视间接破坏的危害。一方面,各种灾害事故的应急方案,应当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既要充分考虑灾害事故可能造成的直接破坏,也要充分考虑灾害事故可能造成的间接破坏,并确定相应的防范和补救措施。另一方面,要在城市建设和重点项目的规划、建设中,重视预先防范各种灾害事故间接破坏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