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防空 | 探秘水下人防工程(上)
进入上海松江广富林文化遗址公园,仿佛穿越到一个正在沉入水底的古城。13万平方米的广阔水域中,一座座屋顶“漂浮”在水面,其奇特外观和浓厚文化底蕴令到访游客啧啧称奇。更令人惊奇的是,在水下,还建有国内首个也是国内最大的水下人防工程——广富林湖底人防工程。
为何要建在水下?
为什么要把人防工程建在水下?这要从广富林遗址公园规划中的文化保护需求说起。
广富林,原称皇甫林、广福林,位于上海市松江新城北部,这里承载着丰富的松泽文化、良渚文化以及广富林文化历史遗存,被誉为“上海之根”。因考古发掘要求避免文物直接暴露,广富林文化展示馆创新采用水下建造形式,这样既隔离了外界环境对遗址的侵蚀,又能通过水下展陈空间向公众开放,实现了保护与教育的双重目的。
时任松江区人防办工程科科长柏永利介绍:“广富林文化遗址公园吸引着五湖四海的游客,对停车位的需求比较大。只有把人防工程建在湖底,平时兼作停车场,才能在保证战备效益的前提下,满足景区的大量停车需求,同时实现最大限度节约地面土地资源,避免地面停车场建设对周边古代文化遗址造成影响。”
将人防工程建在水下,与文化遗址公园巧妙地融为一体,既为千年遗址释放地上空间,又方便游客出行,这是上海人防部门秉持“平战结合”理念,经过综合考量之后提出的大胆创意,同时也给自己提出了巨大挑战。
谁来设计?
柏永利回忆:“设计是个大难题,必须要有精干的队伍。我们和当时的广富林项目总经理进行了沟通,都想到了地下院,也就是上海市地下空间设计研究总院,他们曾经做过半水下的人防工程。不过,那只是很小一部分在水下。这个项目是全部要在水下建设,挑战也是很大的。”
该院时任副总工程师陈振丽介绍:“水下人防工程从2008年开始启动规划设计,2010年开始正式报建报批。它位于上海市松江区,北邻银泽路,南接广富林路,为规划中的景观湖湖底。西侧为广富林古代文化遗址与上海之根文化的集中展示区域,东侧为龙源路。该项目作为广富林遗址公园的重要配套建筑,西侧接文化演艺中心与文化交流中心清水平台。”
“出于对文物保护和景观维护的考虑,在设计过程中,遇到一系列防水、消防、通风等方面的难题,我们和人防部门、施工单位共同探讨、攻坚克难,最终都一一得到了解决。
“湖底车库的主体建筑内部不能设置楼梯间,我们采取消防避难通道的方式来满足消防疏散的要求。基地的东西两侧分别建有城市道路,各设计了车行出入口;为了紧密连接周边建筑并为周边建筑服务,设计了足够的人行出入口;为实现人车分流,将人行通道与车行通道完全脱开,工程还在人车流线交错的地方,采用立体交通方式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