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安全文化培育的几点思考

2021-02-02 10:35:00 应急管理部宣教中心 文/张英

我国正经历着人类历史上速度最快、规模最大的城镇化进程,城市各种复杂的风险问题不断涌现,国外通过应急安全文化体系建设的推进,已经形成一种积极的预防文化。如何构建安全文化培育体系,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培育安全文化的重大意义

安全与发展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面对和考虑的基本议题。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这是一个基本国情。可以说,灾害是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子。我国安全生产形势虽然稳中向好,但也不能低估事故灾难所带来的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战略思维、底线思维和系统思维,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导向,以促进国家应急管理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为着力点,全面深化国家应急管理体制改革,着力提升国家应急管理效能和水平,促进安全科技、安全管理与安全文化三大支撑良性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对公共安全日益增长的新需要。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指出安全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培育安全文化,对于增强公众的公共安全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提高各级组织的应急管理水平,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进入新时代,需要更加重视该项工作,面临新形势、摸清新情况、聚焦新问题,积极开展公众服务,有必要开展相关调研、调查工作,继续推动安全文化培育工作高水平、跨越式发展。由于多种因素的存在,安全文化建设也存在以下问题:尚未形成合力,亟须顶层设计;缺乏理论指引,标准尚需打造;缺乏长效机制,成果需要转化;阵地尚未纳入,人才尚需培育等。

培育安全文化新视角

提高公众安全素质、培育安全文化是当今应急管理工作的关键内容,这对于提高应急处置水平、增强事故预防实效、减轻灾害风险等具有重要作用。

社会学家乔恩·威特将文化定义为:人类为了建立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创造的一切事物。安全文化的概念却众说纷纭,但大多数学者基本认可:安全文化理应包括涉及安全的语言、价值观、规范和约束。安全文化的概念最先由国际核安全咨询组于1986年针对切尔诺贝利事故,在报告提到“苏联核安全体制存在重大的全文化的问题”。安全文化的基本功能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安全文化研究的具体对象:安全观念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和安全环境文化。中国的安全文化研究经历了介绍式研究、呼吁式研究、比较式研究及案例研究,缺乏深入的基于实证的理论研究。安全文化的研究目标:通过确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安全理念,实现公民生存权、劳动权、生命权的维护和保障,促进安全发展。

推进社会治理

社会治理聚焦于激发社会组织活力、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健全公共安全体系等。社会治理更突出地强调“鼓励和支持各方面的参与”,强调更好地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社会治理更加强调制度建设,特别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社会治理体系可以说是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应急管理是指在相关紧急情况下,面临着突发性的紧急事件,为了将紧急事件的风险降到最低限度,各级相关公共危机管理主体必须在有限时间和有限资源的情况下,做出关键决策,进行社会动员,采取应对措施。公民的安全科学素质、社会的安全文化水平决定了应急管理社会动员的效果。公民作为自救互救的关键力量,掌握应急技能与知识至关重要。应急管理领域的社会治理由政府组织主导,吸纳社会组织等多方面治理主体参与,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的治理活动。如开展安全文化建设与科普工作,开展房屋加固,解决灾害脆弱性问题,关注弱势群体,关注老少边穷地区。

引导、规范非政府组织,发展志愿者组织参与安全文化工作,大力发展社会力量参与安全文化工作。多个非政府组织在与地方党政部门总体统筹下通过社会力量在社区、学校开展文化培育。非政府组织希望通过“自下而上”的模式推广安全教育,提升基层群众的意识与安全素质,进而培育安全文化。如救助儿童会编译了“家庭减灾计划”,壹基金也通过减灾小课堂开发了资源包、教师教育读本,在全国多个项目点进行推广。值得一提的是,此类的机构还有很多。

动员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泛指普通民众为主体参与,推动社会决策和活动实施等。应急管理工作走群众路线,群防群治,筑牢群众防线。比如政府部门协作配合,各司其职,将非政府组织纳入安全文化培育体系。人民既是贡献者,也是获得者,我们的工作要以人民为中心,加大对安全文化培育工作的投入,为公众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让人民更有获得感。

2018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为8.47%,北京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为21.48%。可以看出,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公民科学素质不断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纲要》中涉及安全科学素质层面的内容约占四分之一,可见公民安全科学素质的重要性。毋庸讳言,据调查,公民安全科学素质尚有提升空间。当前,应适时发布《公民安全素质基准》并开展监测研究,发布白皮书或蓝皮书。

1995年,阪神淡路地震中从坍塌房屋中抢救出来的幸存者,八成得益于家人及邻居的救助,我国唐山大地震亦如此。2008年,汶川地震中的这一数据高达九成。2011年,311东日本大地震中,社区居民的自助、地方社区里的互助在避难引导,避难所运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总结东日本大地震的经验,人民普遍认为自助、互助、公助应该平衡,不能仅依靠公助。同时,我们也需要落实“小灾靠地方、中灾靠省级政府、大灾靠中央”的思想,理解有限政府的治理理念,不能仅等、靠、要,动员全民参与,筑牢应急管理的群众防线。

加强文化自信 

文化是根,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滋养华夏民族千年生生不息;平安是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安全文化根植于泱泱中华的悠久文化,呵护中华民族安康永续。我国传统文化有很多应急管理思想的积极因素:东汉史学家荀悦在《申鉴·杂言》中说,对于风险要“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同时也有很多成语典故,如居安思危、曲突徙薪、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也有一些消极因素,如讳疾忌医的典故告诉我们,国人对病和灾一般较为忌讳。对待传统防灾安全文化要发扬扬弃的精神,精华的部分予以发扬,糟粕的部分要予以摒弃;对待国外文化也如此,世界上也流行这以下名言:灾害会在人们忘记的时候来临,灾前预防比灾后救助更人道也更经济,这值得我们借鉴,树立危机意识,防灾减灾、关口前移。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假以时日,科学规划、全面渗透,我国的公民的安全素质定能提升。日本国民防灾素养高,一方面是对多灾的自然环境的响应,另外一方面是安全文化培育的成果,当然也和守规矩的民族特性有关。对于国外经验要用他山之石攻己之玉,使之在不断完善、不断总结、不断提炼中,构建大国安全文化体系,输出优秀的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的培育对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具有积极作用。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和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对国家、民族和政党而言,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而且是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集中体现。我国在历次大灾之后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现象,无疑源自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同时,政府高效开展灾害救助、灾后重建工作,确保灾后社会秩序井然有序,发挥了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

安全文化的新发展

《安全文化建设“十二五”规划》提出了“着力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推动安全文化建设示范工程加强安全文化阵地建设,创新形式,丰富内容,形成富有特色和推动力的安全文化,为实现我国安全生产状况根本好转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可见,安全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和安全生产密不可分,起初主要为安全生产主管部门、企业层面较为关注,安全文化建设作为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实现企业本质安全的重要途径一直发挥着积极作用。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安全文化逐渐为全社会所熟知和关注。

实现三个转变

做好新时代安全文化培育(知识普及、宣传五进、安全教育)工作,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运用社会治理思维、动员公众参与,增强文化自信,构建长效机制,筑牢人民防线。形成全民动员参与的社会化工作格局、加强公共服务能力,提高公民安全科学素质,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

安全素质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文明进步程度的一种标识。安全素质是指公民具备的安全知识、能力与态度。具体包括安全知识、安全技能与安全态度三个层次。个人行为受个人的知识、态度、意识的影响,提高公民的安全素质是安全文化培育的核心与基础。

进入新时代,安全文化建设需要转向安全文化培育,从聚焦企业主体转变为关注全体公民。从聚焦安全生产转变为关注应急管理,从聚焦建设示范转变为关注培育传播。

构建培育体系

新时代亟须构建具有国际观瞻、本土情怀的中国安全文化体系,培育安全文化孕育的土壤。丰富安全文化内涵对推进我国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需要不断地从灾害、事故中吸取教训,通过开展安全文化培育,普及防灾减灾救灾、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等应急管理知识,增强社会公众的防灾素养与安全素质,推进安全文化传播能力建设,提高国家减灾安全文化软实力。

安全文化的培育可以源于本土的自觉,也可以来自海外经验的移植。做好安全文化培育工作,最终目的是提升安全科学素养或素质,培育安全文化。安全知识、技能、态度和应对构成了安全文化的要素。新时代,需要积极培育安全文化,营造支撑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的有利氛围。

新时代,培育安全文化需要明确主导单位、内容与方法、开展模式等问题,构建“双核互动、三维一体”的安全文化培育体系。安全文化应该由学校安全教育、社会安全宣传五进、家庭安全知识普及三个维度构成的“三维一体”,文化传播与科普宣传教育“双核互动”的安全文化培育体系。学校安全教育已有良好的基础,后期需要开展实践性改良。宣传五进需要探索不同形式,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活动,提高群众获得感。安全知识普及要关注科学知识传播的科学性等问题。通过安全宣传五进,通过学校安全教育,通过科学知识普及,共同培育安全文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