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应急管理能力 培育安全文化理念

2020-11-10 09:48:00 应急管理部宣教中心 文/张英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精神,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加强公众安全教育,扎实推进安全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进一步提高全社会整体安全水平,5月6日,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联合印发《推进安全宣传“五进”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部署安全宣传工作,明确工作重点,细化任务举措,提出具体要求。


提高公众安全素质、培育安全文化是当今应急管理工作的关键内容,这对于提高应急处置水平、增强事故预防实效、减轻灾害风险等具有重要作用。我国正经历着人类历史上速度最快、规模最大的城镇化进程,城市各种复杂的风险问题不断涌现,国外通过应急安全文化体系建设的推进,已经形成一种预防文化。如何构建安全文化培育体系,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加强顶层设计  研究规划纲要

安全文化建设应由应急管理部门主导、相关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推进安全文化培育体制机制建设,建立完善有关宣教机构上下沟通联动机制,形成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各方共同参与的安全文化传播体系。充分发挥安全文化机构作用,加强与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协调,实现资源共享、分工协作,提高安全文化影响力。

现阶段,需要充分认识安全文化长效机制构建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建设与完善涉及安全文化培育政策法规体系;整合分散在各专项应急法律、法规、规章和制度中的安全文化培育内容;研究安全文化培育纲要;构建各部门各地方长效协同机制,强化政策、经费、人才保障。创新公民安全科学素质建设的评估方法,完善公民安全科学素质调查体系。

深化理论研究  助力成果转化

深入开展安全文化相关研究。充分发挥应急管理系统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作用,形成以安全发展为核心、各具特色的安全文化培育理论体系。鼓励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企业单位,结合自身特点,开展基本理论研究,界定安全文化概念、功能、培育途径、策略等内容。如创新研究模式,开展实证研究,摸清区域安全文化水平;开展案例研究,打造培育传播,示范带动;开展安全文化比较研究,明确特色与差异,借鉴先进经验。同时,积极开展安全文化学术交流,开展安全文艺创作等。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市场机制,切实做好理论成果转化应用。促进原创性、高水平的安全文化作品创作,加快出版发行种类齐全、喜闻乐见的安全文化文创产品,全方位传播,惠及民众,促进繁荣安全文化市场。

强化公众参与  合理分布资源

汶川等特大地震发生后,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民众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关注。民众安全素质虽有所提升,但民众安全科学素质水平缺乏数据支撑。公众长期对应急管理工作缺少了解,应加强公众安全文化宣传。如在地震科普宣传过程中,淡化宏观异常宣传,降低公众对地震短临预报的期望;对谣言进行及时澄清,营造科学理性的社会氛围,消除封建迷信、伪科学、极端思想。如此,将更有利于把谣言扼杀于摇篮之中。加强如应急避难场所相关内容的宣传,使公众更熟悉身边的应急避难场所,提升安全素质。

现阶段调研显示,无论从资金投入还是人才分布,安全文化培育存在城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同时,安全文化培育工作不仅要关注弱势群体,更要关注农村基层等。加大农村地区安全文化传播经费投入,从自然灾害防治角度开展灾前预防科普宣传;用好宣教、科技、科协系统的文化或科普传播平台,建立健全农村安全文化传播渠道,助力精准扶贫;开展精准文化传播,着力解决小城镇、城郊结合部、农村等地区公众科普服务不足等问题。

加快平台建设   构建长效机制

整合优化安全文化资源,构建全媒体平台,不断整合资源内容,实现资源共享,配以多种形式的活动,融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惠及公众。

同时,加强国家、省、市、县四级安全文化阵地建设,鉴于应急安全体验场馆的重要意义,应积极推进场馆立项建设工作。目前,缺乏与首都功能、世界城市地位相匹配的防灾安全类场馆,公众也普遍存在防灾素养偏低的问题。加之北京流动人口众多,首都辐射和带动作用巨大,项目建成后可以惠及全国乃至世界。利用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契机,谋划布局防灾安全体验类场馆,既是造福公众的惠民工程,又可提升城市副中心软实力,同时还能发挥北京文化资源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惠及京津冀地区乃至全国的公众,甚至可以成为国际交流的文化名片,助力中华优秀的防灾文化对外输出。

深入扎实开展全国“安全生产月”等活动,培育和塑造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安全文化活动品牌。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加强安全发展理念的宣传贯彻,使其深入人心、扎根基层,让群众有获得感,指导和推动工作实践。

推进安全知识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推动安全知识进课堂,将安全知识的普及纳入国民教育,在中小学开设安全应急类课程,在高等院校开设安全文化知识和应急管理选修课程。积极开展安全生产和应急救援公益宣传活动,提高社会公众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加强从业人员安全生产知识和技能培训。

促进人才培养   输出优秀文化

通过政策引导,不断增强应急管理工作者爱党爱国、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意识。建议各级相关部门组建一支包含策划、创作、制作、传播、研究和管理等方面的安全文化研究团队,总结文化培育经验,培养文化传播人才。尽快制定人才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和激励措施,对在安全文化培育工作中做出突出业绩的部门、团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大力鼓励专兼职工作者干事创业。健全专兼职的安全文化队伍。积极组织开展安全文化相关业务培训,改进方式、方法,提高安全文化创作与传播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全球共同探求“综合减灾”之路。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需要不断注重关口前移。我们需要通过加强科学研究、应急管理,提高危机风险应对能力,加强应急管理交流合作。如参与国际灾害救援等形式。在安全文化培育方面,建议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国外安全文化建设的经验做法,提高安全文化建设水平。同时,在地震遗址或应急安全类场馆展示、保护、教育功能的基础上增加研究、国际交流功能。另外,还可以通过举办参与式活动、学术研讨等形式开展国际交流合作,输出中华优秀的安全文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