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护工程:打赢未来战争的“智能堡垒”——访军事科学院国防工程研究院专家卫东

2018-08-13 17:09:27 程 荣 赵 杰 作者单位/中国国防报 军事科学院国防工程研究院

[按:新技术革命为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带来了深远影响,防护工程建设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建设适应信息化战争要求的防护工程体系,让防护工程成为打赢未来战争的“智能堡垒”?围绕这一话题,记者采访了军事科学院国防工程研究院专家卫东。]


       记者:防护工程的建设发展始终与战争形态密切相关。无论是冷兵器时代、热兵器时代,还是机械化战争时代,人类都构建了适应当时军事需求的防护工程。那么,信息化战争时代对防护工程建设又提出了什么样的新要求?
       卫东: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进攻性武器“看得更清、瞄得更准、打得更狠”,这就对作战指挥的稳定顺畅、武器装备效能的充分发挥,以及有生力量的生存安全构成了更为严重的威胁,防护工程建设必须紧跟战争形态、作战样式和武器装备的变化不断发展。
     “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一次阐明了我国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在这种大背景下,未来战争对于我们而言,主要是攻防结合的现代化体系作战,防护工程作为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美军拥有世界最强的进攻力量,仍然十分注重防护工程建设,修建了能够抵御近百万吨级核武器触地爆炸的夏延山指挥工程。有资料显示,美国在其他地点可能已经或正在建设防护能力更强的指挥中心。我们必须紧紧围绕提高基于网络信息体系的联合作战能力、全域作战能力,加紧防护技术研究,加快工程建设步伐,加强国家防护体系建设,为打赢信息化战争构筑坚实盾牌。


       记者:我们已经了解到信息化战争中“矛”的锋利,有没有措施能够挫其锋芒呢?
       卫东:信息化战争条件下,侦察装备和打击武器再先进,也有其限制因素,采用相应的手段便可让“矛”失明、失准甚至失效。
       近几场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中,大量运用了隐真示假、以假乱真的伪装措施,安装与真目标反射频率相一致的频率发射器,对准确判明目标带来很大干扰,使得昂贵的精确弹药准确投向假目标,取得了很多战术胜利。伊朗通过技术诱骗手段成功捕获美国无人机,说明发展引偏致偏技术对抗精确制导武器大有可为。又比如,借鉴反应装甲原理,在防护工程外围加装主动遮弹层,可以实现对来袭弹药的诱爆。这些都是防护工程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


       记者:在未来信息化战争条件下,人防工程还能发挥哪些关键作用?
       卫东:信息化战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对战争潜力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只有最大程度地确保潜力安全,才能最终打赢战争。人防工程的主要任务是有效掩蔽人员和物资,减少国民经济损失,保存战争潜力,支持持久战争。平时可以支撑地下快速轨道交通、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等经济建设,战时不仅能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还能较好地配合和支援军队作战,甚至可以作为军事指挥场所,为部队隐蔽行动提供条件。
       记者:如何把防护工程打造成适应未来战争的“智能堡垒”?
       卫东:信息化战争是体系与体系之间的对抗,在侦察与打击一体化的威胁面前,传统的隐蔽抗力型个体防护,已经无法应对雷霆万钧的攻势。
总的来说,需要在信息防护、主动防护、体系防护等方面去拓展创新,注重防护工程与联合作战链条的高效耦合,注重工程节点的网络互联,通过信息嵌入、系统集成、体系融合,构建坚固堡垒。


       记者:对新时代防护工程建设发展,您作为一名老防护人,有哪些思考?
       卫东:当前,战争形态正加速向以人工智能、无人系统等技术主导的新形态演进,战争理论、作战样式、武器装备不断发展,将深刻影响和改变未来防护工程建设模式。防护工程科研设计需要打破陈规定势,研究一批具备颠覆性特点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新手段,实现全面跨越式发展。
       未来防护工程科研应牢牢把握战略机遇,以面向部队的实战需求为牵引,大力创新科研设计模式,攻关研究一批能用、管用、好用的创新成果,加速实现理论向战场行动的转化、科技向工程和装备的物化,打通“防护工程规划论证-科研设计-建设运行-维护管理-效能评估”链路,提高防护工程建设发展核心能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