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着朝阳 奔赴战场——抗日战争中的重庆保卫战

2015-03-09 17:02:00 北京市民防局 文/张 良

空战中,徐吉骧突然发现战机风挡前的润滑油箱被打破,润滑油喷溅到风挡上模糊了视线,他只好把头伸出机舱外观察,不料飞行风镜也被铺面而来的润滑油覆盖,情急之下他摘掉风镜眯起眼睛,艰难地操纵着飞机与日机缠斗。
发动“战略”轰炸
妄图赢得战争

  1938年12月25日下午,日陆军第1飞行团团长寺仓正三在汉口向第60战队正式下达轰炸重庆的命令:“此战攻击重庆市街,震撼敌政权,挫败敌续战意志。”次日,日军第60战队的22架中岛97式轰炸机开始对重庆实施首次轰炸。
  当时中国空军由于数年连续征战,飞机损失严重,飞行员大量伤亡,但面对来犯日军,中国空军依旧进行了英勇顽强抵抗,动用了空军80%以上的兵力以及苏联援华志愿飞行队的全部战机。
  1939年1月15日中午,日轰炸机29架、侦察机3架轰炸重庆,我军12架战机起飞迎敌,在高炮配合下,击落1架日机,另有4架敌机中弹受伤。
  日本轰炸重庆的初期,由于缺乏对地面目标的详细导航资料,加之四川特有的多雾、低云天气影响,难以取得较大战果。因此寺仓正三建议待4、5月份以后重庆天气好转,再全力以赴轰炸重庆。
  1939年5月3日,日本海军航空队第2联队的45架96式攻击机进入重庆市区上空投弹,我驻重庆广阳坝机场的4大队起飞25架伊152战斗机,驻成都的5大队也出动12架伊152战斗机参战。由于日军攻击机体积大、机动性差、又缺乏远程战斗机护航,因此,我军飞行员相互配合一举击落7架日机。
  5月4日,日机27架再次空袭重庆,此次日机广泛使用燃烧弹,加之我军战斗机没有及时拦截,造成了重大损失和伤亡,市区2000余幢房屋被毁,市民死亡2648人。
  1939年,日机共出动865架次,分34次轰炸重庆,投弹1897枚,炸毁房屋4757幢,炸死市民5247人,炸伤4196人。我军实施防空作战85次,击落日机30架,自身损失战机54架。

加强全民防空
瓦解日寇阴谋

  中国共产党敏锐地认识到日寇空袭将给重庆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在《新华日报》发表题为《加强防空运动,反对敌机滥施轰炸》的社论,指出“重庆为我国临时首都,则所受空袭的威胁,将较其他城市为重大无疑。因而,对于如何迅速加强防空设备,加紧疏散人口、资料,预防不必要的牺牲,尽量保存抗战的人力、物资,这是目前迫切的任务。”
  为此,《新华日报》还提出了三点建议:一、全民运动,加强和扩大空军的力量,“将使中华民族的神鹰散布在全国的领空内,不让东岛乌鸦在我领空上作不详之哀声”。二、必须在实际上采取各种有效方法,迅速加强防空设施的建设。“利用天然形势,开凿多数的小型避难室,既不多费材料,且天然泥石之防御力反比松土木材所建为坚固,为市民安全着想,这也是救急方法之一种”。三、疏散人口和物资。“当次空袭频传之时,应尽量设法将大批资材工厂疏散,以便保存抗战的物力,不因日寇的轰炸而损失”。
  由于当时中国没有雷达等设备提供预警信息,政府就建立起以人力与电话、电报等通讯为主的对空监视哨系统,各县派专人在日机经常飞临地区的制高点观测,待发现日机,则通过电话、电报、旗语、灯光等信号向下一站报知。县政府再通过长途电话、电报设备向重庆报告。
  当时日机来袭重庆的路线相对固定。一般自汉口起飞,沿长江西行。当日机经过宜昌时,重庆就对公众发放“预行警报”,即在高处立高竿。人们开始警惕,商店收市,学生放学各自回家。当日机飞过宜昌,则必来轰炸无疑,就在竿头挂上一个黑色大球,夜间则为红色灯球。日机飞过巫山,挂两个黑色大球;飞过万县,挂三个黑色大球;在南充附近拐弯南飞,以嘉陵江为地标直奔重庆,重庆就发空袭警报。空袭警报为汽笛声音一长声一短声,连续三分钟。日机飞过合川,重庆发部紧急警报,紧急警报为汽笛声音短声,断续响三分钟。敌机轰炸后,飞过忠县,重庆发布解除警报,解除警报为汽笛声音连续不断地响三分钟。
  重庆市防空洞建设也开展得有声有色,全市各大单位都有自己的防空洞,公共防空洞达800多个,还有几处大型公共防空洞。重庆市民逐渐养成了空袭警报一响,一律钻洞的习惯,极大的减少了空袭造成的伤亡。

鹰击长空
视死如归

  重庆中国军民的积极防空,使日军认为零散的轰炸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1940年5月13日,日军内部达成了《陆海军中央协定》,企图通过对我重庆、成都的政治军事目标的轰炸,加以地面进攻,彻底打消我抵抗意志,这次行动的代号定为“101号作战”。
  参加“101号作战”的日军投入了297架战机进行空袭,其中不乏刚投入使用的“零”式战斗机,是日军对我国进行的最大规模空中作战。而中国空军由于消耗过大,至1940年作战飞机仅160余架,其中战斗机仅余112架。
  1940年9月13日,日军轰炸机36架在30架战斗机护航下袭击重庆。中国空军第四大队长郑少愚率第3大队和第4大队伊-15、伊-16战斗机34架,编为四个战斗群迎战,在壁山附近与日机遭遇发生空战。
  位于第23中队队尾第2分队长机的王广英中尉突然发现从高空中直窜下一白点,冲向后上方的伊-16机群。几乎是转瞬之间,伊-16的带队机长、第24中队长杨梦清的座机当场起火下坠。
  有日机偷袭!王广英中尉意识到了情况的危急,立刻夹住操纵杆,双手握拳竖起大拇指高举,示意后方两架僚机爬高成战斗队形。
  此时空战刚刚进入白热化阶段,一时间敌我难分,只见数十架飞机在空中穿梭、激战,机炮声、机枪声和飞机中弹的爆炸声响成一片。由于中国空军各机之间缺乏相互联系的通信手段,各自为战,根本无法互相配合支援。“零”式战斗机速度异常快,机动性也远在我伊-152、伊-16战斗机之上,中国战机以往的“高速加盘旋”战术根本无法应付。中国空军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中。唯有采用不断的急转弯来规避日机咬尾。而这样又会损失能量,导致掉高度。在开战5分钟后,整个空战区域由3500米急降至1000米左右空域。中国战机已经没有多少回旋的余地了!但中国战机仍然坚持战斗,因为他们认为日机由汉口、宜昌远途奔袭,油料不能支撑久战,只要再坚持一段时间,便可以利用日机燃油耗尽,被迫返航。抱着这种想法,中国飞行员在空中苦苦鏖战。不料,日本的“零”式战斗机续航能力远在伊-152、伊-16之上。半小时后,我军战机燃料已基本耗尽。第3、第4大队的飞行员再也无法战斗了。此战中国空军损失战机24架。
  在保卫抗战大后方的空战中,我中国空军飞行员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不畏强敌,视死如归,以区区数架战机挑战数十架甚至上百架敌机。1940年6月20日,中国共产党报《新华日报》发表《向空军致敬》专文,对中国空军的英勇抗战给予了高度评价:今天全重庆的市民无论男女老少,大家没有一点沮丧,反而增加了兴奋的情绪和紧张的工作精神,这是由于什么?我们不得不感谢空中的英雄,他们的视死如归,奋勇杀敌的精神。因此,我们要特别代表重庆的市民,全国抗战的民众对英勇作战的空军将士致热烈的敬礼!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