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认清日本对外殖民的战略需求和动力

2015-01-22 12:10:00 国防大学 文/韩旭东

对甲午战争失败的战略思考之二

    自清代康乾以来,中国国家领土开创和拓展时代基本结束,国家领土范围和形状也基本定型。以中国清朝政府与俄罗斯签署“尼布楚条约”为标志,中国进入以“条约”维护国家领土时代。由于清政府所处的时代是世界性殖民战争冲击波席卷世界各地的时代,当时的清政府并没有认清殖民者面目,特别是没有认清日本殖民的战略需求与动力。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面对日本殖民战争显得软弱无力,最后走上了“割地”、“赔款”之路。
    不难看出,传统中国政府使用“和”的手段实现着维护统治者利益和国家主体利益的目的。甲午战争前,清政府并没有认清时势,错误地认为日本还是一个弱小国家,像小孩子一样对中国这个大国“撒娇”捣乱而已,仍然延续使用“和”的手法应对,幻想“割地”和“赔款”即可满足其需要。同时,当时清政府组建的北洋水师从思想上并不是拿来“用”的,而只是为了“看”的,装点门面而已,如果说“用”的话也只是用来吓唬一下周边包括日本这样的“小国”,以及对中国进行殖民侵略的西方国家,其实质还是追求一个“和”,实现通过非战争手段来达到维护“和”的目的。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当时的清政府并没有真正地从思想上准备以战争手段对付殖民者的掠夺、蚕食,来维护国家利益。同时,当时的清政府对日本这样一个日益强大起来的、推行侵略政策的国家的战略需求和动力并没有给予正确认识,这是导致甲午战争失败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根源。
    日本这个国家的战略需求和动力是什么呢?
    其一是传统战略需求,即解决生存危机问题。日本这个岛屿国家从古代起就一直觊觎中国大陆这一空间。拓展生存空间成了日本民族一代又一代人的梦想。虽然拥有漫长的海岸线,由于航海条件的限制,中国从古代到近代一直都是一个大陆性国家,虽有郑和下西洋庞大船队问世,但也是昙花一现,而非是一个海洋强国。中国拥有广阔的国土面积,是东亚地区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日本是一个面积狭小的岛国。中日两国的战略需求是不同的。当时,中国是东亚地区的主导性国家,对朝鲜半岛拥有宗主权。日本要拓展生存空间,首先就要“解决”中国对朝鲜半岛的宗主权问题。中国要维护在东亚地区的大国地位,就要维护对朝鲜半岛的宗主权。对朝鲜半岛这一地区,中日两国的战略需要在“渴望度”上是不一样的。可以说,日本向朝鲜半岛拓展生存空间的“渴望度”要远远大于中国对朝鲜半岛维护宗主权的“渴望度”。日本要用战争实现向朝鲜半岛的拓展,而中国仍然坚持“和”的思维,幻想以“和”的手段来维护对朝鲜半岛的宗主权,而不是求助于战争来维护对朝鲜半岛的宗主权。这是中日两国追求国家安全和利益时采取的不同思维,因此朝鲜半岛出现问题后两国采取的战略举措自然不同。这也是中国清朝军队在朝鲜半岛抗击日本殖民军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是解决资本主义发展对殖民地的需求。这是日本对中国大陆推行殖民侵略战争的动力所在。日本是东亚地区第一个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并且迅速进入海外殖民扩张。这时,西方殖民国家已经将殖民之手伸到了东亚,尤其是已经伸到了中国。在殖民扩张这个问题上,日本与西方国家有着共同利益;在如何分割殖民地范围问题上,日本与西方国家又有着分歧与矛盾。面对西方国家对东亚地区的殖民活动,日本一方面急于在东亚地区建立殖民地,另一方面又面对着与西方国家争夺殖民地这种困境。因此,日本急于打败东亚地区主导性国家中国,清除当时中国对其海外拓展殖民地的羁绊。如果能使中国成为日本的殖民地,这是日本进行海外殖民扩张的最高目的之一。甲午战争中能否取胜,直接关系到日本海外殖民体系建立的问题,也关系到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关系到日本生存空间危机能否解决的问题。日本必须争取甲午战争取得胜利。对于中国而言,当时并没有进入资本主义海外殖民扩张阶段,对海外殖民地没有需求,当时只有防御其他国家对其殖民侵略一条路。所以,当时中国在战略全局上只采取了“防”的举措。“防”的战略目的是防止利益不受损失或少受损失。由于多个殖民国家在中国存在着利益之争,日本当时也不敢一下子独吞下中国。日本提出的“割地”、“赔款”这种主张正好迎合了当时中国执政当局“和”的思维。中日两国可谓是一拍即合,甲午战争最后以中国的“割地”、“赔款”而告收场。
    从历史上看,日本一直没有进入到中国在东亚建立的“朝贡”体系,日本没有“和”的思维,挑战中国主导性大国地位也就毫不客气。由于日本是一个海洋性的群岛国家,具有天然的对外拓展本能,产生于农耕经济的中国“和”文化与日本海洋经济的殖民文化就产生了矛盾。日本侵略朝鲜半岛和中国大陆也没有体系顾忌和文化障碍。从鸦片战争开始对中国侵略的国家侵略程度与深度看,日本应该说是名列第一的。由于中国没有不断丰富“和”的内容,增大“和”的活力,“和”逐渐走向衰落。而日本的殖民扩张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出现的,具有极大的活力。最后,日本的海洋经济支撑下的殖民扩张打败中国农耕经济支撑下的“和”,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
    从甲午战争失败可以看出,中国在鸦片战争前后的“和”在维护执政者利益和国家主体利益上导致的后果是不一样的。鸦片战争前,中国主张的“和”基本维护了领土安全、维护了国家利益;鸦片战争后的“和”是一种愚蠢的“和”,在“和”这一借口下使国家领土被蚕食,国家利益被无原则地出卖,国家实力被削弱,民族尊严被玷污。正如历史上的宋襄公一样,当时的清政府不能正确认清时代发展的特点而是一味地推行“和”的政策,最后不得不妥协,靠“割地”、“赔款”来维护政权的苟延残喘,使国家和民族利益遭受侵犯。
    另外,中国在国家领土拓展过程中并没有殖民其他国家的经历,而是通过先进的文化和强大的经济来吸引周边地区不断“归附”使领土范围不断扩大的。这也是中国建立的“朝贡体系”与西方殖民的“母子体系”不同之处。日本对外殖民扩张走的是西方国家之路。19世纪后半叶,日本并不是东亚地区经济文化最先进的国家。日本必然要通过殖民战争来征服其他国家来实现其民族发展的战略需求。清政府既没有历史的殖民经验可以借鉴,也没有时代性的殖民扩张需求与动力,又认不清日本的殖民需求与动力,面对日本的殖民扩张战争,注定要失败的。这种失败是清政府强力维护的“朝贡体系”与日本力图构建的殖民体系对决中的失败,也是清政府坚持的维护周边安全的“和”思想与日本专注于通过战争来进行殖民扩张的“武”思想对决中的失败。同时,这种失败也是如清朝政府僵化的“保疆”思想与日本政府活跃的“扩土”思想对决的失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