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能认清时代博弈特点
对甲午战争失败的战略思考之一
从古至今,战争至少有5000年的历史。战争伴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地演进,军事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我们喜欢不喜欢战争,战争都在按照其自身的规律发生着。
古代战争绝大多数都是地方性的、区域性的、局部性的,而具有全球性影响的战争却很少。从人类社会战争发展史看,各个时代都有其各自的战争博弈特点。至今有三次波及世界的“战争冲击波”:
第一次是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的战争冲击波。这次战争冲击波主要波及欧亚大陆,以成吉思汗为代表的蒙古民族掀起的战争冲击波为最甚,但也算这次战争冲击波的收场之战了。
第二次是海洋国家世界性的殖民侵略战争冲击波。这次冲击波是人类发展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的战争冲击波,其波及到全球各大洲与岛屿。二战后,美国与苏联在全球的对抗与对峙的冷战,可以认为是这种冲击波的尾声,因为它也是以争夺地理范围为特征的一种博弈,同殖民侵略争夺本质相同。
第三次是以技术博弈争夺利益为中心的战争冲击波。这次冲击波之下的时代,和平与战争正在由安全与威胁所取代。和平之下的社会状态与战争之下的社会状态已经无法清晰地区分开来,只能说社会状态是处于安全还是处于受到威胁之中。
甲午战争发生在第二次世界性战争冲击波时代。近代以来,崛起为世界性影响的9个大国如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德国、英国、日本、美国和前苏联都是海洋国家。这些国家崛起过程中,兴起了一波又一波世界性的殖民侵略战争,形成了持续几百年的殖民侵略战争冲击波。甲午战争正好是在这一冲击波震荡最为激烈的时期发生的。虽然中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属于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却一直主要进行陆上作战,海上作战很少,仅有的几次海上作战还以失败而告终。传统上说,中国属于一个大陆性国家,擅长陆上作战。日本却是一个岛国,属于海洋国家,其重视的主要是海上作战。处于海洋国家殖民战争时代,中国虽然是一个东亚地区具有主导性地位的国家,但已习于大陆性作战,发展又处于下降时期,而日本这个海洋国家正处于发展的上升时期,中日之间实力对比正在发生变化。
日本虽然自1868年才开始进行改革走上资本主义发展之路,但发展速度却很快,实力提升迅速。而中国此时实力却在急速下滑,两国之间的较量,中国已没有绝对取胜的把握了。面对擅长海上作战的日本,擅长陆上作战的中国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即便有着东亚地区表面上看起来最强大的北洋水师,中国也没有能使其发挥出应有的战斗力。
从第二次世界性战争冲击波的时代特点看,甲午战争是封建陆战思想占主导地位的中国与正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海洋国家的日本较量;是中国这个守成大国与通过殖民扩张来挑战中国、争取成为东亚大国的日本之间的较量。
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太平天国运动表明,这个东亚地区天朝大国已经进入了统治的暮年时期,所谓的资本主义发展也只是“蜻蜓点水”,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当日本开始对清朝的中国发动殖民战争时,中国并没有从思想上转过弯儿来,还以陆上作战的老一套来应对海上作战。同时,清朝没有从心理上给予日本以足够的重视。日本在当时中国的眼里,是一个小国,是一个蛮夷国家,是一个不断骚扰中国还成不了多大气候的国家。这么一个国家却让中国败得落花流水。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还应该从当时中国的思想中找原因。
从人类社会战争发展史看,殖民侵略战争是一种真真切切的“血与火”的战争,是亡国灭种的战争。然而,当时的中国仍然沉浸在传统的思想之中而不能自拔。
中国自秦朝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以来,一直是东亚地区的大国,构建起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格局。在近两千年的时间里,中国与周边国家实力差距较大,许多时候不需要通过战争手段来维护其主导性的国家地位。面对小矛盾和冲突,中国利用主导性国家这一身份,采取“和”的方式完全能够解决,同时也能够调整周边国家相互之间以“和”的方式解决矛盾。作为农耕大国,中华民族从骨子里需要在和平环境里生存与发展。同时,汉民族所倡导的“和”文化一直是强势文化和先进文化,即便中国发展历史上有少数民族执政,“和”文化也被吸收而成为主流文化。这使“和”文化在中国发展进程中一直是一种主导文化。作为东亚主导性大国,中国主张以“和”的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并也得到了尊重和推行。所以,在维护以统治者利益为代表的国家利益方面,中国一直推行以“和”的方式达到维护其在东亚格局中的主导性地位这一目的。
这种“和”的核心是以和平方式来解决国与国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和亲”和“朝贡”是其中两种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举措。即使当俄罗斯帝国向亚洲太平洋地区扩张后,中国也极力以“和”的方式维护国家利益,如清朝政府与俄罗斯签署了“尼布楚条约”,确立了中俄两国的边界。这个条约应该说是中国以“和”的方式解决国际问题的一个先例。俄罗斯是“朝贡体系”外的国家,而以前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矛盾解决是在“朝贡体系”框架内进行的,是在“家”的体系内解决问题的。虽然历史上中国有几次对日本的进攻,日本却避过了战争。虽然日本“浪人”或“武士”对中国进行过骚扰,但对中国安全而言如同隔靴搔痒。作为东亚的主导性国家,中国一直以“和”的方式维护着东亚的和平与安全,维护着国家利益,“和”成为中国一种传统思维追求,也是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首选。
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海洋国家对中国展开殖民侵略后,中国并没有改变以“和”的方式维护统治者的利益和国家主体利益的思想。面对殖民侵略战争,中国这种“和”的思想演变为“割地”、“赔款”,而不是以战争方式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这种“和”的“创新”可谓是清朝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地位而采取一种策略。清朝政府企求以这种方式实现不战,维护其统治利益和国家主体利益。实践证明,中国这种“和”在“血与火”面前是软弱无力的。最后,中国的“和”败给了日本殖民者的“战”。这是当时的中国清朝腐败政府没有正确认识时代博弈特点不能不吞下的苦果。
图1.甲午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