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问“中国制造地效航母”

2007-04-24 00:00:00 《北京人防》杂志

    四问“中国制造地效航母”

    创新杯第二届未来飞行器设计大赛”的参赛作品,设计者马世强依靠这件作品获得了专业组二等奖

    近日,有网站报道说,中国推进“地效航母”计划,并进行秘密试验。据东方网记者查证,该篇文章最早出现于大陆的“西陆论坛”,是由网友发布的一篇帖子。 
    这篇报道一经发布,在网络上引起极大反响,质疑之声此起彼伏。 
    “地效航母”乎?参赛作品乎? 
    该网站的报道引用据称是欧洲军事评论员诺米尔·敦盖普立德的言论,称中国已在研究地效飞行器上取得很大进展。在报道提供的附图中,记者发现,这个所谓的地效航母实际上只是中国航空学会所举办的“创新杯第二届未来飞行器设计大赛”的参赛作品,设计者马世强依靠这件作品获得了专业组二等奖,国内媒体对此曾有相关报道。这个设计从外形上看类似于一架放大版的水上飞机。
    目前,这个所谓“地效航母”的设计仅仅停留在概念层次,没有任何公开渠道信息表明解放军或者中国相关科研机构有类似的研制开发计划。 
    一口能吃成个胖子? 
    目前,从事地效飞行器研究和生产的有美国、德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和中国。中国大陆科研机构很重视民用地效飞行器的发展。在该网站的报道中,提到中国目前正在研制的“长河6”型地效飞行器,称其最大运载能力为500吨级。而正在发展中的7型在设计中的最大载荷能力为1100吨级。 
    据中国国内《军事文摘》2006年报道,中国现有的规划是从起步开始,4年之内研制成可运载500人,即370吨的地效飞行器;第二方案是研制运载250人,另载入36吨货物,亦即400吨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中国研究地效飞行器才处于起步阶段,想一下子就发展“地效航母”犹如一口想吃成个胖子一样。 
    目前已知的前苏联“里海怪物”是世界上最大、最重的飞行器,其起飞重量不过只有495吨,这与动辄上万吨、甚至十万吨的航母比起来,只能称为一个小不点而已。用这个小不点当作航母,只能称作一个梦想。 
    美国卫星不能发现中国地效航母? 
    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苏联试制“里海怪物”期间,美国就已经通过间谍卫星获得了它的图像。在过去的三十年里,美国卫星侦察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突破,连在上海东方绿洲公园内建造的一艘供游人参观的水泥航母都难逃其“法眼”。 
    如果中国曾经在内海实施过大型地效飞机的秘密实验,很难逃脱来自太空卫星的监视。至目前为止,我们没有看到美国官方发布任何关于中国内海秘密实验地效飞行器的信息。 
    中国跨越了制作的技术障碍? 
    从目前来看,地效航母在技术上有很多难以突破的地方。例如,采用什么样的动力装置才能为如此规模的飞行器提供足够的动力,载机的起降问题也是一个难题。抛开技术上是否可行不谈,即使中国真的拥有地效航母,最宽处不超过370千米的台湾海峡也完全不适合这类武器的使用。 
    另据国内的《青年参考》报道,发展“地效飞行航母”还有很多技术障碍: 
    首先,它在整个飞行过程中,不仅受地面效应影响,还会受到海情、浪高的许多因素的影响。其次,它使用的介质既不是纯空气,也不是纯水流,而是含有大量水气的空气,在贴海飞行时会吸入浪花,在贴地飞行时还会吸入地面碎石和杂物,发动机设计必须给予特别的考虑。第三,它既要能经受地面的冲击和振动,又要能耐海水的腐蚀,既要足够结实,又不能太重,故选材也是一大难题。 
    面对如此多的技术障碍,中国要在短时间内解决并已经开始试验所谓“地效航母”,着实令人生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